消失中的“珍珠之乡”
新华网长沙5月23日电(记者邹云帅才谭剑)在“80后”农民刘坤的记忆中,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小河小港嬉水抓鱼,曾是儿时最快乐的时光。
“但自从村里养起了珍珠,河港水质很快变坏了,小鱼小虾绝迹,再也看不到嬉水的孩子们了。”
在湖南汉寿县,刘坤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珠农”。提起曾经“红极一时”的珍珠产业,年轻的刘坤感到有满腹话要说。
地处洞庭湖滨的汉寿县是全国闻名的“珍珠之乡”。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汉寿县在洞庭湖区首先引入淡水珍珠人工繁养。二十多年间,汉寿县的珍珠产业发展迅猛,高峰时全县珍珠养殖水面达到16万亩。
珍珠养殖曾使汉寿在全国名声大噪,但同时也给刘坤的乡亲们带来难以承受的污染之痛,更让他与儿时的梦想渐行渐远。
“自从珍珠养殖热起来后,村旁的沟港里再也看不到清亮的水了。”刘坤说,珍珠养殖污染极重。“一片10亩养殖水面每个月至少要投三次肥,每次三包碳铵、两包磷肥;还要投一吨多的鸡粪、鸭粪。”
在刘坤的家乡罐头咀中心渔场,一千多亩水面全部养殖珍珠。因为大量投肥,水质黏稠发绿,水面上还浮着一层厚厚的小气泡。“夸张点说,插根筷子下去都能立得住!”
“但当时人们眼里仿佛只看到养珠赚钱,对污染却熟视无睹。”刘坤说,由于珍珠养殖大量排污,农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一些杀蚌厂所在地,一到夏天蚌肉、蚌壳堆积成山,很远就到闻到一股扑鼻的恶臭。
汉寿县畜牧水产局副局长胡明中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农民养殖珍珠,汉寿曾专门成立了“珍珠办”,农民每发展一亩珍珠养殖,由县政府补贴200元。
盲目扩张的后果很快显现。2005年,市场上珍珠价格开始猛跌,大批珠农亏损。为了弥补养珠损失,部分珠农开始在珍珠池里混养淡水鱼。可是水体污染严重,养出来的鱼腥味重,肉味淡,在市场上根本卖不起价钱。买家只要听说是珍珠塘出的鱼,扭头就走。
养珠带来的环境污染使周边农民意见越来越大。“一到夏天,沟港小河里臭气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即使邻居们不说,我们自己心里也十分内疚。”刘坤说。
2007年,刘坤决定放弃父辈经营了二十多年的珍珠养殖。他联合其他36户农民成立了汉寿县湘泓合作社,采用生态养殖的方式养甲鱼。
为了防止重蹈当年珍珠养殖的污染老路,刘坤的合作社成员们采取了一种十分“激烈”的方式,37个合作社成员一起摁手印、喝鸡血酒,宣誓一定要采用生态养殖的模式,决不再搞污染环境的“投肥养殖”。
自2009年起,汉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珍珠养殖专项整治行动,取缔城乡接合部、饮用水源保护区、居民集中居住地等人工养殖珍珠;同时,政府出台了严格的生态养殖标准,由政府出资为养殖户免费配备水质监测仪,每月至少对养殖水域水质进行三次以上的检测。
市场的变化、环境的代价加上政府的引导,目前汉寿县珍珠养殖面积已压减至不足5万亩。“为了建设两型社会,还乡亲们一方好水,付出这点代价是完全值得的。”站在新建的甲鱼养殖池边,挽着裤脚、肤色黝黑的刘坤感觉充满希望。
作者:邹云帅才谭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