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逢节必涨:幕后有推手?
端午节又近了,粽子涨价的报道也如影随形。实际上,这些年来,但凡节日,从来就是只闻涨价、鲜见跌价的,粽子、月饼甚至汤圆均如此。作为一种供应非常充足的食品,而且并非像年夜饭那样“限时限刻”,为何逢节必涨,而且涨得这么理直气壮呢?
商家的解释年年不变:原材料如糯米、糖、油等涨价,用工成本也在上涨,甚至猪肉也在涨,一个510克的豆沙枧水粽,去年卖20元,今年涨到22元了。成本上涨,这估计是事实,但如果不是节日,大家都不凑热闹,根本就卖不起这个价。更重要的是,诸如家电、汽车、手机这些行业,同样面临原材料、人力、运输的成本问题,可人家不断升级换代,价格却年年下降!
可见,归咎于成本叠加的传导效应,这理由还不全面。街上到处都有10多元一件的降价T恤,比一个盒饭还便宜,难道成本就真的这么低?它应该也有很多“成本理由”去卖20元一件吧。同样的,一部苹果手机的成本真的比一台40英寸平板电视机还要高吗,凭什么卖这么贵?这背后的根本问题是,到底谁有能力“掌控”一个产品的真正售价。
粽子逢节必涨,让人想起此前媒体对粮食行业的一些论述。郎咸平等经济学家曾提醒,中国一些粮食品类的生产乃至整个产业链已被外资染指了。2003年前后,国际四大粮商和华尔街共同操控大豆价格涨跌,四大粮商趁机进入中国,低价收购了一批经营困难的工厂,我们现在每天在用的知名食用油,大部分其实是有外资背景。如果玉米进口放开,外资甚至可以“掌控”中国饲料价格,进而“掌控”家禽家畜及其衍生产品包括蛋奶类的市场……
专家之说或可商榷,但国外巨头就是这样,利用国内厂商的亏损,在我们上游攻城略地,悄然进入一个个产业链条。而我们一些农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像进城的产业工人那样,为国外企业打工了。最终反映在我们的节日食品上,就是所谓的“成本上涨”。其实问问那些打工仔,他们的薪水真的是每年上涨了10%-20%吗?我们买粽子真的是在给那些工人农民发工资吗?没那么简单吧。
耀琪 (来源:羊城晚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