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察:用科学求证织就谣言过滤网
又到西瓜上市热卖时。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微博传言市场上出现了“打针西瓜”,称为了让西瓜又红又甜,瓜农便往西瓜里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红这两种禁用的食品添加剂,更有网友图文并茂地解说了西瓜是如何被“打针”的“打针西瓜”瓜瓤呈红色,汁液也很“丰富”,但没有一点西瓜味。所用添加剂破坏肝脏、肾脏的功能,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很多网友大呼“恐怖”。
为满足好奇心,也为求证“打针西瓜”说之真伪,笔者拜读了几篇辟谣文章,其中一篇是5月21日《兰州晨报》刊发的《别信传言,“打针西瓜”子虚乌有》;另一篇是5月21日《当代生活报》刊发的《“打针西瓜”说被指荒唐,实验表明并不可行》。其中有专家观点和详细实验求证,结论是:“打针西瓜”操作难、不靠谱,想骗人有点难。
假如我不求证,可能对“打针西瓜”传言信以为真,甚至也会以讹传讹。对此,我感谢这几家媒体,读这样的文章,无疑上了一堂科普知识课。
近几年,借助网络媒体,特别是微博,一些“问题食品”被频繁曝光,如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一方面能引起公众警惕,另一方面,也督促官方履行职责,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但网络作为一个快速传播平台,利弊皆有。最近,有人指责食品“有毒”,都是媒体干的。因为一些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一知半解,缺少科学知识和态度,一旦捕捉到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往往不加求证,盲目质疑和传播。再加上公众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结果放大了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使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形成错觉和误判,如先前误传的“避孕药黄瓜”、“膨大增甜西瓜”、“催熟香蕉”等。这种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媒体的说法,肯定有失公允,但我们也不能说媒体在其中一点责任也没有。
最近,网络和纸媒还热炒“茶叶含毒”、蔬菜农药残留、自来水含避孕药等话题。但据笔者求证,茶叶、蔬菜残留农药是世界性问题,而且农药残留和农药残留超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假如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罔顾科学常识,极易误导公众,引起社会恐慌。
时下,食品安全事件中谣言与真相并存。媒体当努力揭露真相,否则,对食品企业和消费者都可能造成误伤。面对此类事件,在报道前的科学实证很重要,经多方求证、权威专家认定后再曝光,才是明智之举,也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