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国产片沦为“一日游” 赢了口碑输了票房
2012年05月24日14: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尽管在欧洲引发观影潮,微博上也赞许一片,但自18日在内地上映以来,《我11》不但至今没有突破300万票房,更被挤出了“黄金场”,大部分被排到上午和午夜场。如此惨淡的结局,让导演王小帅心生抱怨,“现在给我们排的场次90%都是无用场。我们想要的只是准入公平,能和好莱坞大片平起平坐,而不是小片歧视。”
王小帅的愤怒,代表了近期一批中国电影的心声。面对《复仇者联盟》等美国大片的冲击,5月以来上映的《杀生》、《匹夫》、《飞越老人院》和《赛德克·巴莱》等片的票房普遍不佳,想突破1000万都不容易,不少影片更尴尬沦为“一日游”。如果是质量差导致票房不好也就罢了,但从观众反馈看,这几部电影都属“叫好之作”。既有人文情怀的探讨,也有历史纵深的跨越,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影片赢了口碑、输了票房?
扎堆上映,口碑电影没机会“大众”
昨天,记者登陆了新街口国际影城、南京工人影城等多家影院的官方网站,从最近两天的放映表可以看出,好莱坞影片与华语片的排片比几乎达到2:1,特别是晚间6点—10点的“黄金场”,绝大部分都给了进口影片。对此,王小帅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中国电影要与好莱坞电影抗衡,首先需要的是公平。不说各占50%吧,起码要给我黄金场次的机会。但现在影院通常是向"大片"妥协,我们连坐在前排的机会都没有。”
有网友质疑,是不是这些影片太“小众”,才让影院失去了兴趣?但从观众反馈来看,并非如此。《飞越老人院》上映后,无论是王菲、姚晨等名人,还是普通观众,都自发上网分享观影感动,呼吁增加排片场次。王珞丹就感慨道,“过节想陪爸妈去看《飞越老人院》,可是排片那么不给力,真心觉得一部洗涤心理的片子就这样被埋没了,可惜。”导演张扬甚至在微博上“哀求”,“我们只有一天的机会了,母亲节能不能多排一些适合老人看电影的场次呀!”对此,王小帅直言,“不是我们想"小众",是没机会"大众"。我们不愿意躲在角落里,但又没法走出来。”这样的苦恼,《赛德克·巴莱》的导演魏德圣深有体会。这部刚刚拿下金马奖的台湾影片在大陆上映时却遭受冷遇。由于好莱坞《复仇者联盟》同期热映,影片上映没两天就被大幅压缩场次。
国产影片,为何难上“黄金场”?南京中影国际影城策划部副经理王智分析说,近年来,尽管内地影院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但银幕数的增加远远比不上每年新上映影片的速度。去年内地共生产600多部新片,平均每天上映两部。这么多影片都瞄着黄金场,影院只能根据市场进行取舍。从目前情况看,黄金档排好莱坞大片是最保险也是最省事的,国产片的质量忽高忽低吃不准,只能让它们“牺牲”了。此外,普通国产电影投资不大,无法强势宣传,要想赢得好票房多半只能靠口碑营销。但在5月这样一个影片扎堆上映的时间,市场不会给你这个机会,上映前一两天观众坐不满,就要被撤下去。所以,如果能换一个时间上映,或许档期看上去冷门,但只要影片真的好看,“跳”出来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酒好,可惜没有吆喝好
对于国产影片的抱怨,影院也觉得很委屈。“怎么能怪我们不给机会呢”,金陵工人影城张世静经理就说,“不管哪部影片,一般刚上映的一两天,我们都会安排黄金场。如果后来被撤了,肯定是观众没坐满,不会是故意排挤。”
前期宣传不足,是这些影片“叫好不叫座”的问题所在。昨天来宁为新片宣传的台湾导演蔡岳勋就说,《赛德克·巴莱》内地票房惨败,就是前期宣传没做好,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赛德克·巴莱”是什么意思。尽管后期口碑上来了,但已经迟了,影院不可能把好莱坞大片爆满的场次撤掉。
在知名电影评分网站豆瓣网上,《飞越老人院》的得分是7.6,算中上等的好片。但影片上映至今,票房只有400万左右。在网友“不二群”看来,宣传不对路是最大原因。该片主打的宣传口号是,“带爸妈去看的电影”。但这恰恰是一部让年轻人去思考如何关怀长辈的电影,而不是给老人打发寂寞的电影。
电影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了拼质量,还得拼宣传、拼营销策略。南京资深影人欧阳冲告诉记者,酒好也得会吆喝,忽视这些看不见的造势行为,有可能让影片输在起跑线上。他举例说,《桃姐》,同样是一部讲述老年人生活的影片,但在内地却拿下了近6000万的票房。为何?影片有刘德华亲自跑宣传,首映更是放在了北大,请了很多明星参加。《失恋33天》和《孤岛惊魂》,均以数百万元的成本获取过亿的票房收入。他们的成功就在于一个走微博营销、一个走粉丝营销,对路的宣传策略,让这两部影片得以“以小博大”,在“大片”夹缝中杀出一片天。
艺术院线,打开市场的另一条路
商业模式运作下的好莱坞大片,对观众有天然的吸引力。如果没有艺术院线的扶持,像《我11》这样的影片就很容易被挤出“黄金场”,与观众失之交臂。
面对好莱坞大片,国产小片真的无能为力吗?王小帅建议说,政府应有所作为。法国有5000块银幕,其中有2000块必须放艺术电影,好莱坞大片不能进入这些院线放映。其实,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补贴艺术片的政策。但遗憾的是,中国1万多块银幕,却没有艺术片一席之地。
在期待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影人也应有所作为。令人欣慰的是,为“《我11》们”找出路已成为业内共识。贾樟柯日前就向公众透露,他将投资在北京建一家100个座位的电影院,建好后全部放映艺术电影,“好好为文艺青年服务”。近日,“长三角地区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正式启动,在华东地区形成了一个“艺术片集结高地”。与国外艺术院线不同,“放映联盟”并不改变各影院现有的放映体制,旗下各影院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每周固定时间放映1-2场次艺术电影,坚持“周周映”即可。目前,已有8个城市的12家商业影院加盟。万达院线也于近日发表了《致全国电影观众的一封信》“市场,既意味着公开与公平,也意味着残酷与现实!但面对着如此血性的电影,我们也愿意血性一次!16—24日,全国万达影城都将把《赛德克·巴莱》进行一个整厅的排映!每天的黄金时间,必有《赛德克·巴莱》的场次。”
放映文艺片并不一定是赔本赚吆喝。东方院线周立经理就对记者说,“从长远来看,形成差异化竞争是影院的发展方向。如果能坚持放映一些高品质的艺术片,形成品牌,自然会得到观众认可。而放映商业片则不具备这样的排他性,通常观众只会选择最近的影院观看。”南影厂厂长郭晓伟导演也认同这个观点,“2011年中国电影产量791部,但最后进入院线发行的影片只有不到200部。在市场盘子足够大的情况下,所有影院却在同质化竞争。有了艺术院线,就可以提供不同的产品。对观众来说,自然能有吸引力。”
本报记者 郑焱 徐宁 董晨 (来源:新华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