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荻认为,谢非主政广东时,他团结和带领省委“一班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乘着邓小平视察南方的强劲东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牢记小平嘱托,带领广东人民奋起追赶亚洲“四小龙”,在广东掀起了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热潮,在全国继续发挥了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
谢非结合广东省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在全省实施“三个三”工程,在全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着力总结推广顺德的综合改革试验,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了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针对国内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广东优势弱化的状况,他按照江泽民同志向广东提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要求,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充分发挥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以及毗邻港澳、侨胞众多的优势,制定政策措施,使广东省保持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较好地交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
卢荻说,谢非组织实施科技兴省和以建设珠三角经济区为龙头,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搞活大中型企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谢非为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2年11月4日,谢非出生于广东省陆河县河口镇对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5岁投身革命,长期在基层工作,养成了他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作风。
谢非任广东省委书记期间,团结和带领“一班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使广东省保持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卢荻认为,谢非主政广东期间,最精彩的两笔,其一是牢记邓小平同志嘱托,奋起追赶亚洲“四小龙”,主持制定“三个三工程”,首次完整、系统地从现代化发展基础、运行机制、体制结构等方面对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其二是大力支持顺德综合改革,为全国探索出经验。
从小受革命启蒙
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对门村79号,是一栋典型的客家房屋,这里就是谢非出生的地方。近日的一次采访中,谢非堂弟谢富财告诉记者,谢非父亲有五兄弟,谢非父亲排行老大,他在谢非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留下谢非母亲李春把谢非四兄妹拉扯大。
谢非的同乡朱水林是谢非的同龄人,抗日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东纵老战士。他告诉记者,谢非小时候在对门小学上学,“他家里非常贫穷,但他从小学习很努力,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参加当时陆丰县统考,国文和数学都获得第一名。”谢富财也说,谢非小时候聪颖过人,在文学和口才方面特别突出。
朱水林认为,在谢非童年、青少年时代,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他母亲李春,“她特别重视教育,当时很多人都读不上书,她勤俭持家,辛苦供谢非读书。”此外,当时在对门小学教书的地下党员谢国梁、谢国辉(又名“谢谷”)对他影响也很大,在谢非小的时候,谢国梁兄弟给他灌输了党的理论,启蒙他走上革命的道路。
谢富财说,谢非在13岁的时候,就偷偷参加了“小鬼队”。朱水林回忆,1947年11月,15岁的谢非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陆丰县河口乡、上步乡(现陆河县河口镇、上步镇)任“民运员”,在乡里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动员青年参加革命。在乡里宣传时,他两次碰到国民党的“清剿”,但都幸运脱险。
1949年,谢非在陆丰县河田乡(现陆河县河田镇)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多年在基层任职,为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忘我工作。
卢荻认为,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经历,培养出谢非朴素务实的作风。1986年至1988年期间,谢非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兼广州市委书记,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的杨资元后来在一篇回忆录中写到,“在广州工作的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不辞劳苦地奔走在全市各工矿企业、学校校园、科研院所、郊县田野,而且很多时候都不会事先给下面打招呼,说到就到,轻车简从。”
除了朴素之外,谢非给身边人留下的还有“务实”。杨资元回忆,谢非同志到广州工作以后,亲自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工作,他经常下乡调研,穿村过镇,一连十天半月沉在下面,每到一处先找最基层的干部群众座谈,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听取各方意见。
牢记嘱托奋力追“龙”
1988年至1991年,谢非任广东省委副书记。1991年1月后,谢非任广东省委书记。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2年1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南方。从1992年1月19日至29日整整11天,谢非作为省委书记全程陪同小平在广东考察,聆听小平的谈话。
视察期间,邓小平说:“广东要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让谢非计算广东的GDP和“四小龙”的差距。时任谢非秘书的陈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他当晚就领了任务一直算到第二天凌晨4点钟。当时广东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元,要达到“四小龙”的水平很难。小平的嘱托,成了谢非极大的动力。
邓小平离开广东后第三天,谢非在广州珠岛宾馆向厅局级以上干部传达邓小平谈话记录稿。他的传达整整三个小时,谢非在传达时表现出少有的兴奋与激动,对广东干部大声疾呼:“邓小平视察南方将对广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开足马力,不负小平!”
当年7月1日,广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加快广东发展步伐,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请示》。为了实现20年追赶亚洲“四小龙”这一伟大的战略目标,在谢非的主持下,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三个三工程”,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廉政监督三个机制,强化农业、交通能源通信和教育科技三个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和人口素质三个优化。
“三个三工程”的提出,第一次完整、系统地从现代化发展基础、运行机制、体制结构等方面对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标志着广东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初步形成。
谢非对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有着明确的目标。1993年5月在广东省第七次党代会上谢非作了《为广东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广东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全省经济发展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精神文明的水平更高。”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这场实践中,以致病魔悄然袭来也没及时发现。
谢非领导的广东省委省政府班子,从理论到实践,对广东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作了艰辛和全面的探索,在全国先走了一大步,促进了广东生产力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腾飞。
病中关注顺德改革
在谢非主政广东后期,顺德综合改革是他花精力最多的一段,也是他主政广东精彩的一笔。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谢非高兴地赶到顺德,他希望“四小虎”之一的顺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是,上世纪80年代,顺德在乡镇企业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然而到了90年代初,这种发展模式走进了死胡同。厂内有厂,厂外设厂,乡镇企业成为准国企,产值很高,负债很大,“辉煌的成绩,惊人的包袱”就是当时情形的真实写照。
当时谢非就想,中央可以拿一个广东一个福建两个省作改革开放的试点,广东为什么不能拿一个县来作试点呢?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顺德又是珠三角发展最快的市县之一,顺德在改革开放和发展中碰到政企不分、企业产权不明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可能就是珠三角、广东乃至全国明天将会遇到的问题。为此谢非指出:顺德要大胆突破旧框框,按照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1992年,为支持顺德开展综合改革试验,省委、省政府把顺德确定为广东省的综合改革试验市。1995年8月,省委、省政府派出的联合调查组,对顺德的改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并上报省委,省委常委会再一次肯定顺德改革的正确方向,并允许继续进行试验。
现任河源市委书记的陈建华回忆,由于顺德的综合改革意义重大,谢非同志决定亲自抓顺德的改革,在顺德的改革遇到最大阻力的时候,他每个季度都来一次顺德。从1991年到1997年,谢非同志先后10多次到顺德实地考察、指导工作。“谢非同志对顺德一直很关注,在他病重期间,还专门要了顺德的音像资料看。”陈建华说。
顺德改革也探索出了全国经验,后来风行的“国有企业转制”就是从顺德开始的,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混合经济”、“盘活优质资产”、“贴身经营”等等都产自顺德。
1999年10月27日,谢非病逝于广州。中共中央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党的工作领导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