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报道组从拉萨出发赶往平均海拔4900米的麦地卡湿地,进入嘉黎县境内后发现这里河流湖泊众多。
中广网嘉黎5月2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西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达到一定规模的有上千处,总面积超过600万公顷。这里地质条件特殊,使得90%以上的湿地都没有受到外来污染,保护得很好。麦地卡湿地就是这样一处典型的、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
在这里,牧民们也参加到湿地的保护中,但传统的保护方式效率低、湿地保护的科技人才短缺,这些问题慢慢地开始出现,也因此引发了很多问题。《中国湿地报道》西南报道组就来到麦地卡湿地进行调研,探索这里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在海拔4950米的措乃村,我们见到了80岁高龄的扎西达瓦老人,一见面,老人就十分热情的把我们迎进家里,招呼家人给我们倒上了热腾腾的酥油茶。
措乃村,位于麦地卡湿地核心区,从嘉黎县城到措拉乡70公里的路程全部都是沙石公路,而从乡政府到措乃村只有6公里的距离,开车却需要行驶半个小时。
道路难行,远离城市,使得麦地卡与外界相对隔绝,而这里也维系了人与自然最原始的和谐状态。2003年,麦地卡自然保护区成立的时候,扎西达瓦老人专门买来一个望远镜,每天站在自家门前眺望村边的措乃湖和身边的麦地卡。
记者:最远能看到那啊?
扎西:那个路边可以看到
记者:都能看到什么有意思的事?
扎西:看湖上是不是有鸟,有没有野狗那些。结冰的话能过去,他们过去把狗轰出去。
对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牧民来说,野生动物是他们的朋友,而草原就是他们的家乡。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成为他们最上心的事情。
麦地卡总面积895.41平方公里,而管理麦地卡湿地的嘉黎县林业局仅有5个人,管理如此巨大面积的湿地不可能面面俱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就成为了当地保护的主要方式,嘉黎县林业局局长智目介绍了当地的情况。
智目:已经雇佣了野保员 总共有26人,主要保护湿地里的各种野生动物、鸟类,湿地的绿化、绿色方面的。
智目局长所说的野保员,实际上就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聘请当地牧民做野保员在西藏十分普遍,也十分有效。但是在这一普遍做法的背后,却是编制短缺、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所带来的无奈。那曲地区林业局局长布穷对此也表示,现在公安编制只有几十个人,人手远远不够。
布穷:现在到目前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不依靠老百姓,这个保护区工作没法开展。因为国家更多的人员编制、专业干部配备不上,更拿不出更多的经费,按要求西部的保护区包括羌塘、色林错,都有保护站,保护站都要有森林公安派出所,现在公安编制只有几十个人,所以根本解决不了。
无论是增加人员编制还是地方经济发展,都需要资金。同时,保护区内600多户牧民群众也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这对于以牧业为主的嘉黎县来说,开发旅游也许是目前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据统计,青藏铁路开通后的5年间,进藏游客总数比通车前的5年之和翻了70倍,旅游收入达300亿元,旅游业正在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
麦地卡境内拥有湖波、河流、沼泽三种湿地类型,并拥有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旅游开发也自然提上了当地政府的日程。
记者:保护区今后会不会进行旅游开发的计划?
智目:下一步有打算,我们资源丰富,全区来说最好的地方,有这个希望。
记者:有没有考虑人多了人为干扰增大?
智目: 我们今年湿地恢复方面国家批了2000多万,有监测站、管理局、检查站,按照这些机构进行安排,旅游人员允许不允许,破坏严重还有环保,都要做规划。
虽然有国家在硬件方面的资金投入,但是对于嘉黎县来说,要想开发麦地卡,软件依然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智目:现在我们这个地方是县林业局同志兼职。
记者:有几个人兼职?
智目:4个人,技术方面、人才方面不够用,应该要加强。
记者:保护区里面的科研、可靠进行过吗?
智目:没有
旅游开发的路能不能走,麦地卡的保护究竟要走向何方?加大人才、科技的投入也许只是寻找答案的开始,但是对于以畜牧业为主的麦地卡,仅仅依靠当地政府对保护区的投入,依然只能是杯水车薪,而西藏境内多数湿地保护区也同样面临这一难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