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5月25日消息:据今天出版的《城市导报》报道,“听说大学里要是不谈恋爱的话,工作后就只能等着相亲,然后看个电影,再吃个饭就结婚了……”、“大学,要么好好读书,要么好好谈场恋爱。如果两者皆无,很失败。”
在网上,此类帖子屡见不鲜,相比较于70后大学生“先立业后成家”的婚恋观,现代80后、90后的婚恋观已经有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如今剩男、剩女的流行,让很多家长患上了“被剩恐慌症”,他们对学生谈恋爱的态度也有了180度的转变,从以前的盯、跟、防急转为现在的鼓励、催促,甚至亲自帮子女物色结婚对象。
大学生“谈恋爱”从“雷区”到“必修课”
张女士今年38岁,1994年从安徽来沪求学。提到大学时父母对自己“谈恋爱”的态度,张女士说,自己每次放假回家,父母都要旁敲侧击半天,就是为了试探自己有没有谈恋爱,如果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父母的神色就会放松许多,经常还会语重心长地加一句:“要好好读书,不要胡思乱想。”
张女士说,当时自己这个“境遇”还蛮有代表性的,很多父母都曾向子女明确表示过,“大学时期就是要好好读书,过早谈恋爱的人大多没出息。”“其实我也知道,父母当时不准自己在大学里谈恋爱的原因无外乎有两个,一个是怕影响自己的学业,还有就是怕女儿喜欢上了当地或者其他省市的男孩子,到时候跟人家走了。”
然而,曾经被家长认为是“雷区”的“谈恋爱”,现在已经成了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一句话被网友奉为“至理名言”,屡屡引用:“上大学干嘛?交交朋友,谈谈恋爱,顺便读点书,再顺便让自己积蓄身高和体力,你走出大学那一天一切跟大学无关。”
韩寒对于这一情状的评论也被众网友奉为经典:“中国的情况是,很多家长不允许学生谈恋爱,甚至在读大学了还有很多家长反对恋爱,但等到大学一毕业,所有家长都希望马上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儿女恋爱,而且要结婚。想的很美啊。”
80后郑小姐的情况就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据郑小姐说,当时自己进入大学后,一直对自己学业非常重视的爸爸依然三令五申:“好好读书,不准谈恋爱!”自己一直都是乖乖女,自然也不想惹老爸生气,虽然也曾有男孩子表达好感,但都给自己婉拒了。然而现在,毕业5年后依然单身的郑小姐无疑成了家人的一块心病,“现在我们家对我的终身大事最操心的就是我爸,隔三差五就张罗着给我相亲。我想他是有点后悔了,后悔当初禁止我谈恋爱。”
说到这一点,今年刚刚从上外毕业的90后小王则表示,自己大学四年感情世界一片空白,要怪自己当时选错了学校。“唉,当时填错志愿了,该选择同济的。”据小王说,高考填志愿时自己曾在同济和上外之间犹豫,后来听了老师的话选择了上外。“在上外,男孩子就是个宝,哪里轮得到自己。”
小王说,自己班里24个学生,男生只有4个,“选择面太窄,再加上我本来就是个崇尚简单的人,于是大学四年就这么一个人晃过来了。”谈到其父母的态度,性格开朗的小王表示,“我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倒是开明得很,他们知道我性格有点像男孩子,一直鼓励我找个好男孩谈个恋爱什么的。没办法,让他们失望了。”
“接受派”“反对派”谁能说服谁?
剩女流行的时代,让很多年轻人,甚至其父母的婚恋观都发生了变化。不光是家有大学生的父母开始鼓励孩子谈恋爱,连曾被视为洪水猛兽的中学生恋爱,如今也被家长大方接受,甚至“欢迎带回家”。
近日,卢湾高中高二学生徐佳洁对沪上2354名不同学校类型高中生的调查,完成了一万多字的《上海高中生恋爱现状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中生谈恋爱的比例在逐年增长,2011年的比例达到约1/3。而沪上家长对学生恋爱态度也在悄然转变。在受访学生眼中,52%的家长可以接受高中生恋爱,这其中12%选择“接受并欢迎带回家”,40%选择“睁一眼闭一眼”。剩余的48%的父母则持“批评并且要求分手的态度”。
“这种事情不是家长说管就能管得了的,要是你阻拦,他们转入地下,情况会更加失控,还不如暗暗观察,然后再合理引导。”家长刘女士显然是“52%”阵营中的一员。据刘女士说,凭一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了解,她觉得自己读高二的儿子有了恋爱的对象。“这件事我没有跟他点破,不过我经常会找合适的机会暗示他,在这个年龄谈恋爱应该把握好尺度。”而事情这正如刘女士所期望的那样,“目前还没有什么副作用”。
然而,还是有高中生家长对这个调查结果表示诧异:“真不知道这些家长是怎么想的哦,到底是真妥协还是假开明!”今年42岁的方女士明确表示自己属于那“48%”,“我一直以为自己挺主流的,没想到现在倒成了‘非主流’”。然而,成为“少数派”的方女士对自己的立场非常坚定:“我女儿现在读高二,读书那么紧张,我是绝对不允许她谈恋爱的。太容易让孩子分心了。”虽然记者向方女士表明,在徐同学的该项调查中,显示孩子学习成绩和是否正在恋爱并无多大关系,但方女士依然表示对自家孩子在这方面没多大信心,“她太容易分心了”。
其实,和方女士有相同担忧的家长不在少数,有家长认为,一旦孩子恋爱就会发生不可控的事情,比如注意力会转移,不再专注于功课;或者交上坏朋友,被带坏等等。还有家长认为,虽然自己也很清楚孩子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对异性同学产生好感也很正常,但只要以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机制存在,自己还是希望孩子在高中三年里能专心把书读好,“毕竟,我不能拿孩子的前途来开玩笑”。
“想想就可以了”高中就谈恋爱那大学怎么办?
其实,尽管有数据在说明家长对高中生恋爱的接受度在提高,也有专家为这一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但有一点要指明的是,家长接受的目的是“加以合理引导”,而专家呼吁的也是,“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能得到家长的正确看待。这一切其实都以“把事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为前提。
然而,因为心智和人生观的不成熟,中学生恋爱很难做到“发乎情止乎礼”,近几年频频出现的中学生公共场所“不雅亲密”事件就是例子。
“我很同意俞敏洪的观点:早恋,不一定要恋,想想还是可以的。”来沪十几年的李女士认为,高中期间的任务就是学习,不完成这个任务,“就死定了”,所以“恋爱这回事,可以想,但是暂时不要转化成行动”。
李女士说自己在初中时曾对班级里一个男孩子很有好感,高中时两人考进了不同的学校,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相互之间开始通信,然后她也知道男孩子对自己也感觉不错。但两人虽然都有暧昧的情愫,却始终都把这份感觉深埋心底,通信的内容也大多是讨论学习、诗歌,倾诉生活中的烦恼,相互鼓励、开解等等。“三年的时间大概就见过两次吧,连手都没牵过。”后来两人高考成绩都不错,考进了同一个城市两所不错的大学,于是所谓的恋爱也算真正开始。“虽然最后没能走到一起,但现在回想一下,最美的还是那种朦胧而青涩的感觉。”
写到这里,不能不提前段时间很火的两部电影,一部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还有一部是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都是描写初恋,但恋爱的真正开始却都并非在中学时期,那种“恋”其实都是“在心里想”的程度,虽然也感人至深,却并非通常意义上轰轰烈烈的“恋爱”。
或者,俞敏洪的一段说辞更易让人接受:“高中三年是人生的地狱。等到了大学,你就不能只读书,大学的时间很多,那个时候再谈恋爱,你的人生观也会成熟很多。现在谈恋爱谈完了,大学的时间你会无法打发的……”
就像记者在上文中采访的几位家长一样,他们虽然都反对自己的孩子在中学时期谈恋爱,但他们却都一致表示,将鼓励自己的孩子在大学期间谈恋爱。家有千金的方女士甚至表示,等女儿一考上大学,就赶紧催她谈恋爱。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