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西草市街80号,张贵春在空中菜园逗弄他的小鹦鹉。 李刚 摄J221
本报记者 孙毅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最后一集,有这样一句韵味十足的开场白。
这天是5月22日,张贵春看着、听着,心里都是满足,他知道自己将在这部热门纪录片的压轴阶段扮演重要角色。
但5年前的那个普通春日,当他“因地制宜”打算在自家屋顶开辟一块空中菜园时,可真没想到这些角瓜、西红柿、茄子会让他全国闻名:“谁知道种点菜,还能出名,能上中央一啊,本来就是个玩玩的事儿,呵呵呵。”
给菜喂中药 玩出来的明星菜园 “这些离天最近的劳作者,恐怕很难想象,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人们怎样来感知自然的气息。”《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一共7集,从5月14日在CCTV-1开播,到5月22日播完,一周多的时间,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在微博上搜索“舌尖上的中国”,可以得到近390万个结果。一条提供片子全集视频地址的微博,转发量超过了4万。该片制作人陈晓卿的微博粉丝迅速扩大到16万。
《舌尖上的中国》选取素材的区域纵贯南北,涉及北京的内容很少,常常一笔带过,或是作为描绘其他区域食材的引子。第7集的标题是《我们的田野》,从贵州梯田、到江南沃野、再到珠峰脚下,各式形态的田野立体展现着我们这个农耕大国。 出人意料的是,在讲述完那些珠峰脚下、离天最近的青稞种植者后,镜头转到了北京城灯火辉煌的CBD。对准了张贵春的空中菜园。
片子里说了,张贵春,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片子里没说,他今年56岁,在前门大街旁的西草市街80号,住了20多年。
张贵春出生在一个评剧世家,父亲张程山与赵丽蓉以师兄妹相称。“我现在住的这个房子,就是以前中国评剧院的职工宿舍。以前,我管赵丽蓉老师叫大姨,跟他们一家都熟悉极了。”
因为和评剧的渊源,张贵春在《舌尖上的中国》里还唱了一段戏“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不过,那是京东大鼓,没法展现张贵春评剧的功底。
虽然家里曲艺氛围浓厚,但张贵春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学习了中药种植,之后做过买卖、开过饭店,遍尝人间百味。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他突然看开了,觉得人不能活得那么累,琢磨着,怎么让生活更有滋有味。“当时,也属于纯玩儿的心态,异想天开。在屋顶上种菜,很多人都说不行,就这么点儿土,不接地气儿,哪种的出来啊。”
张贵春有股执拗劲儿,不信邪,用卡车运来三车土,一桶一桶地抱上楼顶,在自己家楼顶上整出60平方米的空地。浇水、施肥、播种,等着秋收。但土地和作物有自己的“脾气”,空中菜园的头一年,几乎是颗粒无收。“土特别低,也就15厘米左右,含水根本含不住。不能多施肥,很容易把菜烧死。春天,刚出苗,刮大风,全倒了。夏天,下大雨,苗又拍倒一片。大太阳再一暴晒,土啊苗啊,全干了。根本没什么能收成的。”
张贵春没有放弃,而是总结经验教训。不能多施肥,就在土壤里配几味温和的中药。小苗怕风怕雨,就用木棍给固定住。精心呵护之下,菜园在第二年就丰收了。
这一丰收,就是4年。他的空中菜园,越做越好,从最初的60平方米扩大了现在的100平方米,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菜园。各大报章、电视广播,争相报道。
去年,张贵春玩出来的空中菜园,招来了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编导们,招来了陈晓卿的团队。
小鹦鹉出镜 观众公认演得萌翻了 西草市街很窄,80号,是评剧院的几栋宿舍楼,两层,因时代久远,已经有些破败。
贵春家住一楼,二楼本来也住着人。但是5年前,西草市街一带传出要拆迁的消息,贵春二楼的邻居搬走了,房屋也被拆得差不多,只剩一些残墙。于是,在这一片老宿舍楼中,给他腾出了这么一块可供开发的空地。
虽说经几番扩建,空中菜园的面积已经达到100平方米,但是纪录片拍摄团队一行20多人,在这一小块区域着实拥挤。
为了能全面又细致地展现这块难得的绿色,陈晓卿的团队动用了很多先进的设备。高清摄像机,捕捉菜园的细节;摇臂摄像机,展现全貌;甚至还有航拍机,为了把故宫和前门收录到背景当中。
“人家可真是不容易,两个航拍用的航模,有一架不小心坠毁了,摔在了胡同里,我心里挺不落忍的。”各式设备架设好,就等着贵春出演了。
因为此前也接受过媒体的采访,贵春倒是不怯场。为了能活跃现场气氛,他请来了几位要好的街坊,“这些街坊,都是老演员了,哈哈,以前就跟我一起出过镜”。
“演员们”的表现都不错,包括贵春那几只聪慧的小鹦鹉。这几只小鹦鹉,已经养了3年,具有相当于1岁婴儿的智商,极通人性。每天早晨,贵春将这些小鹦鹉从鸟笼子里放出去,到晚上,它们都乖乖飞回来。在纪录片里,贵春像叮嘱自家孩子一样叮嘱它们,“出去玩儿啊,玩儿好了,就回来”。现实中,他也确实如此,称呼这些小鹦鹉为“鸟鸟”,“鸟鸟特别听话。有时候刮风下雨,它们会在外面找个地方躲起来,等第二天天气好了才回来。”
片子里,有一个镜头,张贵春在和面包饺子,小鹦鹉就在面团边不远的地方,啄食贵春喂的小米。“这个镜头费了劲了,鸟鸟怕生人啊,只能有一个摄像师进到菜园子里来。其余人都躲在屋子里、隔壁楼上。那摄像师还一动不能动,一动,鸟鸟就飞了,一个镜头拍了好久。”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贵春与这几只小鹦鹉的交流,被网友们公认为“萌翻了”。
不算后来又陆续补镜头的时间,陈晓卿团队在张贵春的空中菜园一共拍了6天。最后,在片子中,张贵春的空中菜园占了约10分钟篇幅,对单集片长约50分钟的纪录片来说,已经非常可观。
不得已才摘 为了拍摄才摘了个大角瓜 现在,贵春的空中菜园还远没到丰收的季节,西红柿还泛着绿。他说,等到七八月份,才是好时候。《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的时候,正是去年七八月份。
经过多年经验积累,果园里的瓜果全部采用农家肥配合中草药栽培,个个体形肥硕。“我这是纯绿色无污染,除了有点中草药,没别的肥。就算是长虫子,我也从来不打农药,而是用牛磺熏。”
付出的越多,贵春就越发珍惜,院子里的瓜果蔬菜,轻易不让人摘。“我的西瓜,特别甜;西红柿,沙沙的,小时候那种味道;黄瓜,也特别脆……哎呀,谁见了都想摘几个。”贵春说,自己种这些蔬果,不是为了吃,而是以休闲观赏为主,如果全摘了吃了,那光秃秃的菜园也没有观赏价值了。
有时候,朋友们来做客,在菜园里喝点小酒之后,伸手就想摘几根黄瓜来吃,贵春会竭力劝阻,“您这摘了吃了,别人可就没得看了”。
还有时候,小朋友们看见鲜亮的西红柿忍不住要动手,贵春也会苦口婆心地劝,“乖,你摘了,别的小朋友就看不见了”。贵春会尽量延长瓜果们挂在架子上的时间,等到熟透了,才迫不得已采摘。
不过,为了《舌尖上的中国》拍摄,贵春摘了一枚将近40斤的大角瓜。看完片子的观众,一定对张贵春在菜园里摆的饺子宴印象深刻。纯白、圆润的大角瓜,切成块、擦成丝,拌上肉馅,一顿香喷喷的饺子,看得人垂涎欲滴。“那瓜长得是真不错啊,我特喜欢。但为了拍摄,我也贡献出去了,哈哈。今年再种吧,我有信心再培养一个出来。”
实惠又怡情 种菜比种草便宜,还有收益 今年,贵春花了1万多块钱,把空中菜园重新装修了一番,金鱼池换了位置,挂架由木架换成了竹架。这是菜园自开垦以来的第二笔大投入。“我这菜园的投入还真没多少,当时开建的时候,成本每平方米也就两三百块钱吧。”
北京市屋顶绿化协会,已经把贵春定义为明星会员,让他给其他会员推广屋顶种植技术。贵春的菜园也没有门,来的都是客,有人想学习技术,贵春就讲解;有的是外地、外国的游客,贵春也热情接待。现在,在北京城的各个角落,已经有不少像贵春这样,在自家屋顶建起菜园子的人,房山、昌平,都有贵春的同道中人。
但他觉得还不够,因为北京有6000多万平方米可以绿化的闲置屋顶。
“我听说,上海世博会筹备的时候,西班牙馆和荷兰馆,把蔬菜种子播撒在屋顶上。等世博会开幕的时候,人家屋顶上的蔬菜也丰收了。人家这种意识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坐飞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北京的屋顶都是灰蒙蒙的。北京是咱的首都,如果屋顶都充满绿色,对整个国家的形象也是一种提升啊。”
贵春说,北京市已经开始推广屋顶绿化,不过,现在看来难度有点大。因为对于业主来说,屋顶绿化植草的成本不小,每平方米大约1000元左右。
“我觉得,种菜,比种草合适。种草,一平方米要一千多,种菜,一平方米才二三百。而且,种菜还有收益。”贵春觉得,对瓜果蔬菜,人都有一种亲近的本能。赏花,也许只是浏览;但是看果,真的可以亲近,有一种自然地想去触摸的感觉。“自己种菜,放心、环保,还能给家里增加情趣,何乐而不为?” D175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