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留守儿童的“六一”心愿
新华网西安5月25日电(记者陈晨)“我的愿望,就是"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能见到爸爸妈妈。”坐在教室前的台阶上,12岁的郗倩茹目光盯着前方,若有所思。同学们在身边不时与她嬉闹,她笑了笑,像个小大人。
郗倩茹是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的一名留守儿童,和奶奶、婶婶生活在一起。倩茹的父母在新疆务工已有两年多,上次回家还是2011年的春节。“想他们的时候,我就会看看照片。”
倩茹上小学四年级,她所就读的临渭区思远学校是一所民办寄宿制小学。这所学校的486名在校生中,有312人是留守儿童,占到全部学生数的64.2%。据校长王峰介绍,这些孩子中,有141人的父母一年才回家一次,22个孩子“几年才能见到家长一次”。
在这所学校里,所有的孩子都住校,每12名学生住一间宿舍,有专门的生活老师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低年级学生的宿舍里,甚至还有老师整夜陪睡。学校里设有专门的电话吧和网聊吧,孩子们想念父母时,可以随时到这里与他们通话,有些孩子却不愿意这样做。
“爸爸妈妈上班的时候接电话不方便。”13岁的杨天宇说,自己想父母了,就会写信给他们。“让他们注意身体,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们,对父母的健康状况极为敏感,许多孩子都对记者说,“最希望在外的父母能够平安、健康”。
“和成长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特别强,也很懂事,每到父母过生日,他们都会打电话祝福或是写信。”思远学校教师高红娟说,有些年龄小的孩子甚至说不清自己家所在的乡镇名称,却能牢记妈妈的生日。“留守儿童们学习也通常比较刻苦,在班里的成绩大多在中上游。”
“妈妈:在校的我不能给你送上一枝康乃馨,唯有此短信以表达我的心意。祝您身体健康!快乐!幸福无边……亲爱的妈妈,无论在哪,我永远爱你!”不久前刚刚过去的母亲节,有不少孩子都用老师的手机为父母送上了短信祝福。一个名叫郗顺妹的小姑娘这样写道。
陕西省妇联副主席冯屹告诉记者,当前陕西省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超过130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1.8%。近年来,通过实施“蛋奶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儿童幸福家园”等项目建设,陕西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这些孩子在生活、教育、安全、亲情方面,仍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不足。每到学校举行活动时就表现得很明显。”从渭南市实验小学派驻到思远学校帮扶的教师杨富强对此深有体会。
记者在陕西多地农村采访了解到,在人文关怀、亲情呵护方面,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有优于城市学校的制度安排和人性化措施,给了孩子更多的情感关怀,许多孩子都说,“在这里比在家里还开心”。但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环境上,农村学校仍然较为落后。
以思远学校为例,这里有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悦心室,有常年住校照顾学生、每十天只回家过两夜的“生活妈妈”,却没有电教室,图书室的藏书也很有限,老师也大多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教学经验不足,甚至“有的普通话还不太标准”。在一些民办小学,由于尚未享有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资金短缺,其经营状况举步维艰。
但硬件的缺陷并未投射到留守儿童的身上,在与他们的相处中,记者看到的是天真、烂漫和无邪的眼神,听到的是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长大了上博士”“让爸爸妈妈过好日子”,孩子们这样说。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将为孩子们准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过一个快乐的节日。一些孩子悄悄告诉记者,儿童节自己最想收到的礼物,是爸爸妈妈能回家看看他们。
作者:陈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