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滋病救助诊所里,许多HIV 感染者瘦骨嶙峋,虚弱不堪。等待药物治疗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内容。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
编者按: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估计,缅甸每年约有1.8万至2.3万艾滋病人死亡。2002年,民间“HIV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创立时,被迫更换13个地点。而改革一年间,非政府组织获得前所未有的成长空间,全缅大约有超过100个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救助组织。
开篇语
缅甸,这个资源丰富、地处亚洲战略要冲的国家,正在以一场声势浩荡的“改革”赢得世界瞩目。自2011年3月始,缅甸新总统吴登盛实施新政。对外,改善与欧美、东盟的关系;对内,与昂山素季为代表的反对派达成和解,并进行大尺度的经济改革。
在历史的转折点,真实而充满细节的影像从来都是最为生动而传神的现实切片。本期始,我们将连续推出《缅甸新图志》,让您在当下的照片中去见证未来的缅甸。
5月,烈日下,村舍院内。黝黑而消瘦的妇人系着纱笼(东南亚地区盛行的筒裙),缓缓将一盆冷水从自己头上浇下,水珠闪着光四溅开来。
志愿者昂杰纳(Aung Khine Nyunt)小声说:“她也是艾滋病人,来这里已经2个月了。”
这里只是一处毫不起眼的村舍,三幢木头房屋甚至已经有些破败。破旧房屋的正式名称叫做“HIV和艾滋病防治中心”。
从仰光市区乘车向东南方向行进16公里,就到达中心,由于路况不佳,足足要走1个小时。
三间房屋按照男性病人、女性病人和家庭病人划分。人们低声交谈,轻轻摇摆着扇子,等候治疗。现在是最炎热的季节,房屋里弥漫着潮湿、汗臭和忧郁的味道。
“我每天都咳嗽”,22岁的病人赵苏民(Kyaw Soe Min)一边咳嗽一边说。他已经来救助站一个半月,经过血液检测确诊为HIV阳性。他脸上涂着厚厚的淡黄色香木粉(Tanaka),如同这个国家的绝大部分人一样瘦削。
赵苏民蜷缩着坐在床上,双臂抱膝。来自缅甸中部省区的他成为这个国家HIV感染者中的幸运儿——毕竟,他已经名列接受治疗的等候名单。
统计数字显示,缅甸目前约有23万-25万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感染者,急需接受治疗的人口为12万,但目前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只有3万左右的病人能够得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估计,每年约有1.8万至2.3万艾滋病人在这片土地死去。
从2个月大小的婴儿到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救助站不大的三栋木屋里住着约200名病人。负责人科亚扎(Ko Yar Zar)介绍说,包括医护人员在内,救助站共有7名工作人员。
多数病人在艾滋病外还患有肝病或真菌感染。尽管无国界医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供药物,救助站每月的花销仍然高达约1000万缅币(约7.8万元人民币)。
2002年,皮皮丁夫人在缅甸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帮助下创立项目。但人们除了把HIV和艾滋当作可怕的疾病,更将其视作一种污名和耻辱。于是,皮皮丁的救助站也并不为村民们支持,他们感到害怕。
皮皮丁习惯了躲藏,她的救助站甚至更换过13次地点。幸运的是,2010年缅甸大选、新政府执政后,这间救助站开始“转运”了。甚至,皮皮丁作为NLD党员,在今年的补选中一举当选国会议员。
2010年11月,昂山素季获释之后,她很快来到救助站,向村民们解释艾滋病防治的意义,号召大家支持救助站。人们奇迹般地接受了。
一年多来,非政府组织也在缅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空间。国际人口服务组织(PSI)估计,目前全缅大约有超过100个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救助组织。
科亚扎说:“资金和药品都短缺。我们希望与任何有兴趣的个人或组织合作。”
等待是这里的主要内容,科亚扎在等待,病人们也在等待。他们在死亡来临之前等待生命的拯救。
“等我治好就可以回家,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赵苏民说。他的表情和身上的旧衣服一样灰暗,只有两只眼睛闪闪发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