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暑礁上的海军南沙守备部队气象工程师李文波
第一次见到李文波,是在南沙群岛的永暑礁上。中等身材,黝黑,寡言,一身海洋迷彩散发着汗酸气味他是那种多看几眼也难以留下印象的人。
“大学生,来南沙20年了。”他的政委向我介绍。
我的心一动,禁不住回望他一眼,那一头花白头发有些触目。
“28次赴南沙,累计守礁2900多天;他创造了南沙水文气象10项第一,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政委一连串地说着李文波。于是,我停住了脚步,开始“琢磨”这个南沙守备部队的气象工程师。
1991年6月,李文波得知刚组建的南沙守备部队急需水文气象专业干部,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的他,顾不得正在筹备的婚礼,毅然报名来到南沙永暑礁气象观测站。
认真记录商量结果
“刚上来就傻眼了”,一说到南沙和气象观测,李文波就打开了话匣子:“不是怕苦,是急啊,急着建起个像样的观测站,不能总是手工操作、笨办法运算吧。我的目标是设施配套化、仪器现代化、观测精确化。尽管有上级的支持,可干起来也太难啊。离大陆1400多公里,三四个月才来一趟船,缺东少西的先不说,光是这高温、高盐、高湿的环境就难死你,好好的器材,没多久就毁了。”
李文波知道肩头的担子。“我这里是联合国第74号国际海洋气象观测站,所有气象数据,都要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国际间交换共享。”李文波不无自豪地说。在他的带领下,用了两年时间升级改造了10多个场点,观测场、预报室、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系统、气象数据卫星通信系统,一应俱全,祖国最南端有了现代化的观测站。
“这里的气象资料真的那么重要吗?”我问。
“当然。”李文波认真地说:“建站前,南沙海域常有船只沉没。国家海事局统计显示,自从有了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提供的气象和海况预报,这片海域再也没见沉船事故。”
李文波带领导官兵精心测量每一组数据
为了这“零事故”,李文波和战友们的气象预报就要“零差错”。要“零差错”就要摸清“南海龙王”的脾气,找出南海复杂气象的生成规律。李文波运用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悉心钻研。观测、记录、分析、比对……《南沙海区季风过渡期风的特点》《南沙海区海浪年内变化特征》等论文相继出炉。他通过总结台风、强冷空气对南沙海区的影响和特点,把住了南沙海区海浪生成的脉搏。
这还不满足,针对南沙海洋气象业务培训没有专业教材的情况,他花了几年时间又“捣鼓”出一本10多万字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李文波和他的战友们每隔两小时,就要对风向、风速、气温、潮位等近20个要素进行数据采集,每隔3小时向上级气象部门报告一次观测结果。李文波带领74号国际观测站创造了连续7000多天无差错的纪录,受到国际同行的赞誉。
“有人说守礁苦守礁累,守礁寂寞无人陪。我倒觉得守礁乐守礁美,守礁的日子让人醉。”这近乎诗意的语言是李文波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
这真情来自一名普通党员的爱和责任,还有军人的英勇无畏。
那次,南沙海域遭遇12级台风袭击,室外狂风大作、海面巨浪滔天,小小礁堡仿佛摇摇欲坠。“这么大风浪太危险了,你看能不能等风浪变小后再进行室外观测。”礁上领导征求李文波意见。
“不行!这种恶劣气象资料是我们数据采集的重点,再危险也不能漏测一次!”说完,李文波扎上保险带,带着一名班长,顶着狂风巨浪,相互搀扶、匍匐前进到观测点。
不辱使命
守岛的战友们无法描述那种危险场景,只知道如果不是保险带系着李文波,他早就被卷进海浪里。
与风浪搏斗了两个多小时后,李文波终于获得恶劣海况下的宝贵数据。一回到营房,他就虚脱了,一头倒在地上。
凭借这种执着精神,他上报的气象数据被公认为最优等级,多次被海军评为优秀资料。
20年弹指一挥间,李文波创下了守礁次数最多、守礁累计时间最长的纪录,优秀共产党员、全军先进水文气象工作者、三等功等奖牌相继挂在他胸前。
“七一”之前,我们让李文波返回大陆,把他请到南海舰队介绍自己的事迹。他平静如水,只是在讲到南沙、讲到他的观测站时,才会流露出兴奋和自豪!
换防的军舰又要起航了。考虑到李文波年龄大,又患关节炎、头晕耳鸣,儿子今年又高考,我们劝他在家休整一段时间。但他说:“回大陆头几天还新鲜,住上半个月就待不住了,总觉得南沙才是我的家,回到那儿就有感觉、有乐趣。”在他坚持下,又一次踏上赴南沙的航程。
望着他的背影,我想起他说过的一句话:“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收看中央电视台气象预报员播报南沙气象。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但饱含着我与观测站同志们的辛劳和付出。全国人民都在收看我们提供的数据,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在他看来,他对南沙的爱、对气象的爱和付出所有辛劳所获得的补偿,都包含在每天这短短的一句话里了。(作者: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 陈俨,图片:海军南海舰队)
南沙第一代高脚屋
南沙初期补给推艇上礁
守礁官兵在南沙第二代高脚屋里写礁信
今日南沙赤瓜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