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一家十分特别的大戏院在位于西北远郊的海淀区韩家川村鸣锣开张。戏院请来了多位名家名角担纲演出,邀居民看戏却分文不取。自此,每天晚上都会有数百名居民涌入戏院,这里成为了他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这所大戏院由年近半百的张晓莉女士拿出部分拆迁款筹建,为当地居民建一处免费领略传统文化的基地,是自小爱看戏的她多年来的梦想。
今年49岁的张晓莉原在一部队后勤做油漆工。1984年,她步入商海,从开小餐馆起步,逐渐成为一建材综合市场的负责人。因京包高速路建设,张晓莉的北京上地海成综合市场有限公司必须腾地拆迁。2010年1月24日,张晓莉和北京市海淀区物资总公司签下补偿协议,拿到了数千万元的巨款。
“其实在拿到补偿款的前两年,我就一点点攒钱计划创建个文化园了,想为当地的老人们建立一个活动场地,让他们听听戏、打打球、跳跳舞、聊聊天等。”
拿到拆迁款后,张晓莉在韩家川租用了一处院落,装修建设文化园,并将院落南侧房顶已塌陷的一个大厅改造成了大戏院。同时,她四处物色演员,引进了梨园春锦绣梨园艺术团。20多位梨园名家,每天为周边居民献演两个小时,演出剧目涉及豫剧、曲剧、四平调、川剧、折子戏等名段,并配有小品、杂技、大型魔术和现代歌舞。
20多位演员一起住集体宿舍,吃工作餐,过着简单而又很有激情的生活。“我退休后就没放弃过,每天清晨吊嗓子、练台步两个小时。”今年已76岁的国家一级演员、电影《包青天》中包拯的扮演者吴心平老先生说。在这里,除了演出,他还兼为“小包公”的扮演者、已70岁的国家一级演员庞明珠化妆。谈及再次出山的感受,大家的意见出奇地一致,“年轻时图出名,现在不为钱不为名,就是为了发挥余热,同时还能锻炼身体。”
昨晚,免费大戏院又如约开场。“包青天”唱声雄浑激越、“变脸”表演让人觉得神秘莫测……四五百名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散场后,很多居民仍不愿离去。“我家在唐家岭住,现在拆迁租住在韩家川。我天天来看戏,以前每天晚上都是一个人在家坐着。”今年53岁的范会芳笑着说,她年轻时就爱唱“沙家浜”“白毛女”“红灯记”等,现在能和村里人一起来看戏,深深地感觉到演员的不容易。
“更不容易的是张晓莉啊。”一位居民感叹称,附近村子拿到巨额拆迁款的人很多,有的赌博败了家,有的买了豪车出去玩,更多的是拿着大把的钱不知怎么花,“像她这样花拆迁款让大家免费看戏的,才真正有魄力”。
对话
我不想把积蓄全都留给孩子
记者:办免费大戏院的目的是什么?
张晓莉:我只是想为大家做件实事,也可以说这是我的一个理想。小时候总爱听父亲唱戏,他也有很多票友。后来我自己创业,又拿到拆迁补偿,加快了梦想的实现。建了免费戏院,大家晚饭后来听戏看节目,就能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
记者:剧团每个月得投入不少钱吧?怎么维持?
张晓莉:从装修房子、召集演员到开戏,已投入350多万元了。演员的工资加上日常开销,每个月得一二十万。居民看戏肯定是长期免费,照目前的状态,维持个一两年没有问题。坚持不下去时,我想适当改变下运作模式,比如可以从其他经营项目中拿出资金投入,剧团也可接些演艺邀约,用这些收入补助支出。
记者:投巨额资金到免费戏院,家人什么态度?
张晓莉:爱人最初有些担心,一直跟我说“你算算账,你算算账”,但现在他和孩子、朋友们都支持我了。我们白手起家,通过创业和拆迁有了些钱,但我不想把积蓄都留给孩子,我希望给孩子留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张淑玲实习记者苏希杰本版摄影本报记者蒲东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