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5月30日消息(北京台记者蔡贺涓)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每年的五月到六月间,有两个特别的日子,分别是五月的第二个周日“母亲节”和六月的第三个周日“父亲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两个感恩父母、享受亲情的日子,但是有一群人此时却在独自悲伤,他们就是年过半百却失去了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呼叫“失独群体”。他们的丧子之痛难以抚平,晚年养老没有保障,如今已经有上百万的失独家庭越来越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的关注。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和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养老截然不同,我国社会的养老责任基本落在家庭养老身上,社会养老制度并不完善,山东的失独爸爸“思彬”总结了失独群体面临的诸多困境。
思彬:我们有病住院,做了手术谁来签字,如果我们先走一个,剩下那个人有病住院做手术谁来签字,最后走的人他火化,谁来签字。当我要告别这个社会的时候,我很不舒服想吃一片药,喝一口水谁来给我端,我去老年公寓,去养老院谁来给我担保,谁来给我签字?我也都不敢去想。
此外,经济困境导致这些家庭无力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地方政府虽然对伤残、亡故的独生子女家庭有特扶金政策,但是渴望真诚女士根据自己的调查,认为这些钱对于一个老迈的家庭无疑是杯水车薪。
渴望真诚:那个真是少的可怜,现在有很多人还住不起养老院,普通的养老院也得在两千块钱左右。
记者:那么像在大连,你们的退休工资的水平是多少?
渴望真诚:都是在1500-2000这个左右吧。
媒体统计,每年新增的失独家庭有七万六千个,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万个失独家庭,《大国空巢》作者,独立人口学者易富贤介绍了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总体状况。
易富贤:从1975年到2010年中国一共有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按照人口普查数字计算,每出生一万个孩子,就有360个孩子在10岁以前会夭折,有413个孩子在25岁之前会死亡,有760个人在40岁之前会死亡。
独立人口学者易富贤说,按照这个比例计算,二三十年后,将有上千万的失独家庭产生,而目前8.4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年人的比例也将下降为两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年人。
易富贤:假如中国父母平均26岁生孩子的话,那么中国2.18亿个独生子家庭的母亲到51岁的时候有一千万已经失去了独生子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重大的,所以我们中国现在应该采取防范措施。
目前,并没有权威机构发布对于全国失独家庭的统计,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介绍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相关数据。
穆光宗:全国也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00年五普的时候,有些估计母亲已经过了49周岁,退出育龄期,农村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是现在没有孩子的家庭母亲,估计是57万。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能善终,这三个难题对于失独家庭来说是普遍的,不少家庭因为救治儿女生病而返贫的现象也很突出,穆光宗教授认为,失独家庭的存在是政策性一胎化导致的结果,政府部门理应进行调研,规避风险,提供多种养老模式。
穆光宗:关键就是说政府必须承担责任,了解他们的困难,对人群进行分类,给出多样化选择的空间,让他们有选择余地,可以选择自己的养老方式,政府包下来进行福利性供养。有些自己有钱的失独家庭的父母可以自己选择民办或者公办的养老机构来养老,或者自己居家养老也是可以的。关键是那些失能空巢高龄又是贫困的失独家庭的父母,他们的选择余地就会比较小,政府应该格外关注。
以网友渴望真诚和思彬为代表的失独群体,都渴望政府可以提供帮助,建立集中养老的养老院:
思彬:如果能够建立一种我们这种类似群体的养老机制,这些人都有共同的遭遇,同病相怜,也有共同的语言,也不会被有子女看望这种外界的刺激,年轻的可以照顾年老的,健康的可以照顾有病的,相互之间搀扶,帮助。
这种养老模式并不是乌托邦,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江苏省南通市,正在摸索、建立政府支持下的集中养老院,集中养老的模式成为未来我国失独家庭养老制度的一种有益借鉴。穆光宗同时建议,在经济救助的基础上,应当配合精神关怀。
穆光宗:民间有些义工或者志愿者,去开展暖巢行动,这方面做得太少了,就没有一个主管部门去推动这个工作,精神关怀或者精神赡养。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际上做得非常少。
全国各地失独家庭纷纷建立qq群抱团取暖,他们的行动从平时的言语安抚走入了失独父母的实际生活,大连的失独qq群建立者"渴望真诚"给了人们振奋的勇气和希望。
渴望真诚:我们这个群的宗旨“穿越苦难和悲伤,背对阴影面朝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