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不一样,还是可以做朋友,我们不会为黄岩岛事件争吵。个人有个人的立场,没必要让这种可能的争执影响情绪。”
在马尼拉唐人街的一家中餐厅,菲华网行政总裁Richard Lu一脸委屈,他用“夹心饼”来形容自己的尴尬。不久前,他接受了中国一家网站的采访,聊了聊黄岩岛事件中的菲律宾,网上有人骂他“卖国贼”,“其实,我只是客观地讲了一些这边的真实情况。”
立场因身份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事实上,为了不伤和气,在菲律宾的华侨、华裔、菲律宾人之间,黄岩岛对峙事件是一个欲言又止、难以摆上桌面辩驳的话题。
本报特派记者周喜丰 菲律宾报道
A 教材悄然改变
根据早期历史记载,十世纪末期,中菲贸易关系已经涵盖菲律宾南北。在那个年代,中国商人乘着帆船,载着丝绸、瓷器,来到菲律宾交换热带土产,后来商业繁盛,许多华商留下来,筚路蓝缕,在海外开创新天地。
在华人融入菲律宾社会的岁月中,同样充满了血泪故事。西班牙殖民菲律宾后,屡次对华人进行迫害与骚扰。SANGLEY,是西班牙人对华人的称呼,它源自闽南话的“生意”。因为地缘相近的关系,大部分中国移民来自福建,占85%,还有15%主要来自广东,这些最初的中国移民在菲律宾做小生意,或者当工匠。
菲律宾中山中学校长李伟钦介绍,虽然西班牙人仇视华人,华人与菲律宾人的感情却相当融洽。发展到今天,因为经济上的优势,菲律宾华人更以其公民意识和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热情,组织义务医疗队在菲律宾各地下乡义诊、组建志愿消防队、建设农村校舍等,每逢灾难,华人也会踊跃捐款。
华人的角色和贡献,赢得整个菲律宾社会的尊重,以至于中菲两国黄岩岛争端再起,菲律宾华人也不担心排华。很多华人告诉记者,他们在菲律宾是安全的。
虽然中菲关系源远流长,但李伟钦发现,关于黄岩岛的历史和归属,菲律宾的教材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在李伟钦的办公室里,贴着一张出版于2001年的菲律宾地图,上面没有标注黄岩岛,那片海还叫“南中国海”。而2009年的历史课本上,第一章第一个页面,就是一幅菲律宾地图,在一片空白的“南中国海”上,标注了黄岩岛的名字:SCARBOROUGH SHOAL。
“以前,地图上没有黄岩岛,政府把这个名称改了又改,我们也觉得很好笑。”李伟钦说,现在,老师上课时并不会专门提到这个岛屿。
B “夹心饼”心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菲外贸关系和移民故事仍在发生。
福建晋江的李峰(化名),9岁时跟随父母前往菲律宾做皮具贸易生意。这名20岁的年轻人现在还是中国籍,但是在菲律宾读书、长大。他对这个国家有着更为复杂的情绪,“在菲律宾生活了11年,我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家了,”李峰说,他刚来就比较适应这里的环境。
“在菲律宾,华人的凝聚力很强,相互帮助、提携,氛围很好;菲律宾人则热情、乐观,天性善良,所以相处很融洽。”李峰说,华人在菲律宾生活几十代的也有,这种关系坏不到哪里去,他乐观预期,中菲两国的纷争很快会修复。所以,他并不担心父母的生意,他认为两国关系不会坏到连港口都不互相开放的程度。但是,李峰并不轻易与人谈论黄岩岛的归属。比如在餐桌上,遇上观点不同的人,他并不会去争执。
与李峰不同,李伟钦认为,自己身为华人“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作为一个在菲律宾出生长大的华人,李伟钦认可自己的中国血统,对于黄岩岛,他也跟菲律宾朋友讨论过,“我个人的想法很简单,一起来开发,开发出来看怎样来分,主权的问题以后来谈。”
据介绍,在菲华人身份复杂,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华人、华裔,有的华侨来了数十年,已经取得菲律宾国籍,或者永久居留权,有的来了才几年、一二十年,还保留着中国国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立场因身份不同而存在差异。一些华侨表示不便公开发表意见。
菲华网行政总裁Richard Lu用“夹心饼”来形容自己目前的处境。在记者前往采访的几天前,他刚刚接受了国内一家网站的采访,聊了聊黄岩岛事件中的菲律宾,网上就有人骂他“卖国贼”,Richard Lu表示不能接受,“其实,我只是客观地讲了一些这边的真实情况。”
作为一个在菲律宾经商才6年的中国人,Richard Lu算是菲律宾华人中的“新侨”,他心系祖国,同时又要与菲律宾人打交道,不得不谨慎发言,小心拿捏。
让Richard Lu自豪的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家形象的提升,比如奥运会的举办,让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地位提升,在电台里,偶尔也能听到主持人说福建话,Richard Lu将此视同为一种文化融合。
C 立场不同也不吵架
2010年9月,菲华网负责人小北(化名)与几个朋友合伙,创办了这家中文网站。他办网站的初衷,是有感于在菲律宾的“新侨”和中国人在法律、商业及维权碰到麻烦时无依无靠,对他们提供一些帮助。这样的工作不仅是小北的兴趣,也让人有一定的成就感,当然,更多的是一种天然的身份认同感。
小北6岁时就跟着父母到了菲律宾,与李峰不同的是,他已经拥有菲律宾国籍。在菲律宾,他从小学习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和菲律宾两个国家,“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养我的母亲。”近期每天面对有关黄岩岛的新闻,“经过这些天的挣扎,我得出一个结论:我倾向于中国,”小北说,菲律宾的理由牵强,“哪有离谁近就是谁的这个道理?”不过,小北强调,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身份认同感才有这个倾向,而是中国的论据更充分,“在元朝,中国就发现了它。”
菲华网办公室里的另两个女孩,一个是纯正的菲律宾人,一个是华裔。她们告诉记者,在黄岩岛的问题上,倾向于菲律宾这是典型的菲律宾人思维。
一名华商介绍,华人群体对中菲争端有着更为复杂的姿态,出生背景的不同和年龄的差异,造成了菲律宾华人群体中,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的断裂。一些年纪很大的华人,虽然在菲律宾生活,但思想意识里,受中国观念的影响很大,潜意识里多少还有中国的影子;而年轻一代的菲律宾华人,则未必有这种观念,“他们视菲律宾为自己的国家”。
菲华网的论坛里也会有各种人基于各种不同的立场,发出不同的声音。小北说,作为一个网络平台,他并不拒绝不同的观点,比较偏激的观点,也会在论坛里引发嘴仗,但底线是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如果有,便果断删帖。
尽管办公室里的4个人身份不一,立场也分为两派,但他们并不争吵,反而相处融洽。“立场不一样,还是可以做朋友,我们不会为这个事争吵,”小北对记者说,个人有个人的立场,没有必要让这种可能的争执影响情绪,特别是在办公室里。
事实上,小北身边的菲律宾朋友也没有讲什么过激的话,他们还是相处得很好,“触及到黄岩岛问题,我们都会自动闭嘴。”
D 华文教育的没落
菲律宾是个多元化国家,李伟钦会讲英文、西班牙文、菲律宾文、普通话、闽南语和粤语。而现在,作为一个华文中学的校长,他在为如何让更多华人后代学习华文、留住传统而担忧。
拥有87年历史的菲律宾中山中学为纪念孙中山而设立,是马尼拉为数不多的老牌华文中学之一,几经火灾,如今寄栖于广东会馆的一栋房屋中,占地面积只有500平方米,空间狭小,环境破败。
近年来,中山中学面临生源不断减少的窘境,很多学生都转到了菲律宾的公立学校,因为那里不用交学费,但付出的代价是不能学华文。李伟钦介绍说,中山中学的学生已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900多人减至现在的300多人。学校共4个年级,27位老师。
这个学校如今仍收着很低的学费,一年约3万比索(约合人民币4400元),但由于经济不景气,仍有很多家庭付不起。学校只好每半个月收一次学费,但每个学期的新账、旧账仍很多。
中山中学可谓苦苦支撑。李伟钦介绍说,本来两年前就打算停办,但几位热心的华人鼓励继续办下去,2011年组建华侨协会菲律宾分会时,为了支持办学,设立华侨中学助学金,困难家庭可以申请。
“我经常跟那些学生家长们说,不要看华文不重要,你们将来找工作,一定会用得到。”李伟钦举例说,现在,有一些菲籍华侨到台湾工作,临时来学校补习华文,他会趁机教育他们,“你们以前为什么不听劝?”
李伟钦认为,华文教育的没落还有大环境的原因。菲律宾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华人工厂里收发货的货单上只能是英文,还有一些华人家庭,小孩子从小讲的是英文和菲语。
据统计,马尼拉目前只有45所华文中小学和3所华文大学。李伟钦每次和这些校长们会面,大家讨论的话题便是华文教育的没落,和现在的华人后代们对于祖先传统的陌生。“这个问题很严重,我们很担忧。”
但现实这样无奈。李伟钦说,“华文学校能够保持下去,就已经很幸运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