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为啥就那么难呢?
新华网昆明5月31日电(记者颜牛)每年到了“世界无烟日”,各地都会集中举行控烟活动,宣传吸烟的种种危害,劝导“烟民”戒烟。但年复一年,虽然吸烟的危害早已深入人心,吸烟人数却并未明显减少,一些明文禁烟的公共场所仍随处可见一缕缕青烟。
记者一直疑惑,大家都对不安全食品忌惮万分,唯恐避之不及,但香烟这明摆着的不安全食品,怎么就成了那么多人的刚需呢?控烟到底是有多难?记者将烟民分了几类,揣测一下为什么控烟成了世界性难题,有无破解之法。
第一类烟民,是“老烟枪”。老烟枪基本有着数以十年计的烟龄,他们中相当大一部分从未成年起就接触香烟,开始吸烟。他们由于长期吸烟产生了依赖形成烟瘾,属于手指头里不夹根烟生活就缺乏幸福感的一类人。记者见到过不少20年以上烟龄的老烟枪,经常一边咳嗽一边抽烟,虽然自己知道不能再这么吸下去了,但烟瘾犯时,根本忍受不住“煎熬”,不分场合随时随地都会吸上一口。这类烟民,是控烟的重点对象,仅是宣传吸烟危害是无济于事的。
第二类烟民,是未成年烟民。未成年人吸烟,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不幸的是,报告显示烟民迅速低龄化,越来越多未成年人由于受到不良诱导,成为新烟民,并且极易上瘾,最终难以自拔,危害身心健康。未成年人吸烟,与家庭、学校、社会缺乏相关教育、管控以及社会一些商贩道德底线沦丧有直接关系。一些长期吸烟的家长、教师成为懵懂的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有时青少年交友不慎,也会受到唆使,同时一些商贩也不顾青少年健康争挣蝇头小利。对于未成年烟民,我们成年人一方面在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的同时,也该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帮助他们戒烟,让他们身边无烟可寻。
第三类烟民,是以烟标榜身份的烟民。社会上流行着的攀比之风四处蔓延,一些人为了彰显身份,出门随身带着几盒高档烟,朋友见面时或是觥筹交错间隙,掏出高档烟相互交换传递,感觉香烟就像名表一样能够衬托身份,抬升自我价值。其实这完全没必要,人的身份档次不是靠烟装出来的,而是靠能力、贡献和涵养,有买烟那个钱,还不如多买几本书读读呢。
第四类烟民,是对香烟作用有误读“误入歧途”的烟民。不少人原本并不吸烟,由于误信了香烟所谓“人际关系润滑剂”“身份识别符号”等作用,才开始吸烟,并乐此不疲地四处发烟。人与人之间,一定要一起点上烟才能坐到一块成为朋友交心谈心?不吸烟的人就没有朋友、人际关系就一定差?其实,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润滑剂是真诚。同时,记者也常遇到误把吸烟与否当做一群人特征的烟民。“当记者不抽烟怎么写稿?”是记者听得最多的质疑。有些人习惯于将某类职业或者人群与烟民画等号,有时候不得以为了“入伙”抽起烟,这纯粹是一场误会。
第五类烟民,是那些相信抽烟可以排遣空虚、激发灵感等的烟民。这类烟民抽烟只是寻得一种心理暗示和安慰罢了,如果把香烟换成更有益身心健康的其他食物,效果其实差不了多少。
可以看到,控烟确实是一个漫长的斗争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坚持,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式,建立起有效的控烟机制,形成稳定的控烟氛围,而不只是等到“世界无烟日”这天才记起来控烟。
作者:颜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