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众多高端车型纷纷加入新能源汽车阵营,成为本次车展的特色之一。而纵观近些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潮流,从高端化入手已经在欧洲、日本等主要汽车厂商中成为共识。在他们看来,高价格,仍然是现阶段阻碍新能源汽车大规模走近普通人生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如果能够在消费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的高端人群中率先打开僵局,无疑将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高屋建瓴的推动效果。
只是,这些被汽车企业寄予厚望的“不差钱”的富人们,就一定喜欢这种新奇玩意吗?
那可不一定。
“劫富济贫”的算盘 与中国相比,国外汽车企业尤其是欧洲厂商,几乎从一开始就定下了高端下手的思路。高端品牌扎堆新能源汽车,在近几年进入了高峰。早在2009年8月,奔驰就推出了旗舰S级的混合动力量产车S400HYBRID。同年,雷克萨斯为LS系列推出了混合动力LS600hL,宝马、奥迪也紧随其后都推出了自己的高档车型混合动力版和相应的量产计划。2010年以来,大众途锐、保时捷panamera、甚至于法拉利等传统高档车型均推出新能源版本。到了北京车展,国外汽车巨头的新能源秀可谓达到了顶峰:大众带来了包括奥迪品牌在内的全款新能源产品;宝马拿出了在大片《碟中谍4》里出尽风头的纯电动i3、混合动力i8;日产、丰田甚至迫不及待地在展台里摆出了多款概念车型。
人们也许会有疑问,就目前而言,新能源汽车无论在技术还是市场方面,都还停留在高成本的阶段,销售价格要比同级车高出一大截。本来就无人问津的时刻,这些车企为何非得继续“高处不胜寒”呢?
这副“杀富济贫”的算盘是这样打的:就目前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控制能力来说,能以中级和入门级身份进入市场销售环节的新能源车型并不多。毕竟这两个级别的消费群体通常对价格都很敏感。而更高档的车型售价更昂贵,却也同时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高成本,会被本来就高昂的售价掩盖住。因为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差价,对于从容走进豪车馆的高端消费群体来说,并不会有太大的感觉。
另一方面,对这些顶着精英、名流头衔的消费者来说,开低碳环保车型还能为自己带来热爱环保的良好公众形象,满足彰显自身品味的心理需求。因此,新能源汽车的高端化,不仅依旧成为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更可以借助其消费群体所具备的广泛社会影响力来有效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宣传与普及。这对于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尤其是产业化的迅速推进,短期内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
劳斯莱斯的跟头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只不过这种凄凉的结局,让汽车评论家和一般消费者大跌眼镜。
好莱坞大片《碟中谍4》中,影帝汤姆·克鲁斯驾驶着宝马i8电动汽车穿梭驰骋在迪拜无边的沙尘暴中,超酷的身影仿若天外来客。然而观众们走出电影院外,听到的却是宝马i系列电动车产品的推广受阻的消息。
据悉,目前欧洲对于电动车型充电设施的建立并未完善,在欧洲经济起伏不定的大环境下,多方因素造成了宝马电动车系列推广受阻,传言称i1和i5将被搁置,这意味着宝马将暂时不向i品牌投入过多资金。原先计划中10万左右的年销量,几乎成为又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与宝马相比,老牌豪车劳斯莱斯在推广新能源汽车上栽的跟头,似乎更大。英国人报以厚望的电动版“幻影”102EX,在全世界腰缠万贯的富人们面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几百位潜在消费者在接受市场调查时都毫不迟疑地摆了摆手。最终,劳斯莱斯不得不宣布:心爱的幻影,触“电”身亡。
剃头挑子一头热 这种结局的答案或许就在于,是企业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百分之百地考虑过目标消费群体的真实状态。
对于一般人而言,能够驾驶头顶名贵光环、脚踩环保浪潮、动力亦十足劲爆的豪车,无论如何都是难得的刺激体验。然而在那些长途旅行有私人飞机可坐,城市出行有几十甚至上百辆跑车可选的富豪们眼中,一百多公里的续航里程和8小时的充电时间,让电动汽车这款“玩具”除了一点新鲜感之外,没有任何其他非买不可的吸引力。更何况充电站、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远远未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因而,他们对于大马力发动机的兴趣依然浓厚,却不信任同样动力、安全性未知的锂电池组。
不过,绿色豪车们当下的挫折,并不意味着新能源汽车高端化的道路被彻底堵塞。有评论就认为,至少汽车企业已经从中得到了最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只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够真正打开他们的钱包。是采用混合动力,还是插电式增程,并不是关键性的问题。本报记者 何晓亮 (来源:科技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