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没有问责就没有记性
据《中国青年报》6月5日报道,建设投入约8亿元,使用寿命却不到10年。6月3日,辽宁沈阳绿岛体育中心被爆破拆除。据沈阳媒体报道,这座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室内足球场被拆除的原因是使用率不高。
从当初看,2003年10月,在媒体对沈阳绿岛体育中心的落成不吝溢美之词的时候,谁曾想到它会在2012年就被无情地爆破拆除?相反的,从现在看,当人们知道它使用率不高、沦为一座仓库、被爆破拆除、地块将被用于商业开发的时候,又在听说拆除是“有理由”、似乎是需要“理解”的既因为不拆除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还因为各地的地标性建筑沦落到这般境地并不罕见,更因为老百姓即使不理解似乎也无可奈何。
许多年来,不少标志性建筑、献礼工程建筑、民生工程建筑都成为了难逃一拆的短命建筑,伴随的是舆论强烈谴责的搞政绩、拍脑袋、败家子之声。然而,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固然可以称之为“交学费”,可学费不停交,却什么也学不到,难道是因为学生太笨么?当然不是的,而是因为学生太聪明他们总是有“理由”的。
当初建有建的理由,现在拆有拆的理由。建的理由似乎是最锋利的矛,拆的理由仿佛是最坚固的盾,而且,说得上话的人缺少对建的理由和拆的理由追问一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说不上话的人即使问了也没有人回答。因此,在建也正确、拆也正确的决策之下,两个相互对立的“正确”各占据各的领域,难以摆到一块进行“对垒”。于是,浪费谈不上算帐,责任谈不上追究,教训也就谈不上吸取。
像沈阳绿岛体育中心,建设用了8亿元,只使用了9年多,一建一拆之间,老百姓心痛,相关部门可曾珍惜那些钱?可曾重视那些民意?可曾在乎自身的形象、公信力?可以说,对于此类短命建筑而言,没有是非的认定,就不会有真正的反思;没有到位的问责,相关的决策者就不会有记性。
可怕的是,有些人在重复交学费之后,连“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叹也没有。最怕的是,某种土壤会造成此起彼伏的“早知如此,也要当初”。 (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