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汪新民的农家书屋成为村民休闲学习的场所。
文/图 记者陈春保 通讯员王峰
暮春的一个下午。浠水洗马镇羊角桥村。汪新民急匆匆地赶往关口镇策山村。
头天晚上,大女儿汪小毛打来电话,说书屋新书太少、周转不了。
十多年前,汪新民用120册书办起了浠水第一家免费书屋。
去年,汪小毛和其他5户村民,被汪新民发展成了第一批文化中心户。老汪要把“连锁书屋”开遍方圆十里八乡。
“给乡亲们找个看书的地方”
那时候,老汪刚退休回到羊角桥村。在乡亲们眼中,当老师的汪新民是个文化人,想看书,找他应该没错。
这倒真难住了老汪。教了几十年书,积攒下来的都是些课本、教学资料,哪有孩子们需要的课外读物啊?更别说农业科技方面的书了。
老汪也知道,这些年乡亲们日子过好了,荷包暖和了,但让他们掏钱买书、订报,却不大现实。眼瞅着村子里电视机、摩托车越来越多,书籍、报刊却成了稀罕物,老汪有点不甘心。
办个免费书屋。汪新民与老伴合计:让乡亲们有个可以看书的地方;自己也可以办一个中小学校外辅导站,帮助山里的孩子们。
2003年,浠水第一家免费书屋,在汪新民家里“挂牌”。“说起来寒碜,翻箱倒柜也就找出了120册书。”汪新民说。书太少,老汪称它为“知识小屋”。
咬咬牙,挤出退休金的1/3,汪新民买回一批崭新的图书。为多买几本书,他给自己立下“苛刻”规矩:家里没客不买菜、不买新衣服、不抽烟……
充实书屋,汪新民拿起剪刀和笔,两年间从100多种报纸杂志上剪辑了两万余篇、6000余万字的资料,分伟人拾趣、天南地北、名人趣事,知识博览等11大类装订成册,塞满了6个自制书架。
出乎意料的是,来书屋的人并不多。汪新民把书定期给村民送上门,将孩子们叫到家里来看书,辅导功课,给他们讲故事……他相信,他可以培养乡亲们的阅读习惯。
慢慢的,“书屋”有了人气,看书的人越来越多,邻村的人也过来了。但书籍的匮乏,仍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汪新民。
“讨书不丢人”
人气旺了,汪新民的苦恼也来了。
自己只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怎么挤,一年也买不到多少书啊?靠双手去剪贴,阅读不方便,知识更新也慢。
“别人讨米、讨钱,我咋就不能去讨书呢?”先找熟人,他把手伸向自己曾教过的学生。汪新民一口气发出了近百封信函,说明自己的打算和期望。很快,书籍就从全国各地陆续寄来。半年时间,“知识小屋”的藏书一下子由1000多册增加到了5000册,汪新民兴奋地将其更名为“乡村书院”。
随后,汪新民又动起县委、县政府和机关单位的脑筋。当时的县委书记周勇成为老汪“讨书”的第一个对象,捐赠了100多册书。
也有碰壁的时候。但老汪认准一个理:为农民讨书,不是丑事,不丢人!在老伴顾贵娥看来,四处讨书的老汪“着魔了,连命都不要了”。
一天晚上,汪新民得到一个消息:洗马畈村83岁老人陈幼民几十本藏书要出手。他冒雨夜行10多里赶到陈家时,书却被收废品的人买走了。问清收购人地址,老汪又急忙赶往河东村,好说歹说买下了这几十本书。回家途中,担心书被淋湿,老汪脱下衣服将书层层包裹起来。凌晨2点多回到家里,老汪已从里到外淋了个透。
一本书,就是一个故事、一段辛酸。为北京来的书商义务守了一个星期书摊,汪新民拿到一套四库全书。有人说他傻,他却高兴自己白捡了个宝贝。扛着30多公斤从废品站“淘”来的书,步行20多公里回家,老伴心疼得直掉泪。他却说:“省下的7块钱车费,又可以买几本书呢!”
10年来,他讨书、求书8万余册,藏书很快达到10万册。如山的书籍,挤满了他家狭窄的几间瓦房。
“让书流动起来”
2011年3月,北戴河。北京大学“民间图书馆与发展论坛”,71岁的汪新民应邀参会。
这时,汪新民的“乡村书院”已升级为村级农家书屋。此外,书屋还是省图书馆图书流通点、县文化馆未成年人校外文化活动基地。
媒体的报道,也让汪新民和他的书屋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来自各地的捐书,源源不断地流入羊角桥村。
汪新民感受到了某种压力。书屋太小,辐射的范围有限,会浪费宝贵的图书资源;自己和老伴年纪大了,守着那么多书,服务不好乡亲,也会辜负捐赠者的善意。
如何让村级书屋延伸,让书离乡亲们更近一些?汪新民把这个难题带到论坛,请专家支招。
北戴河回来,汪新民在洗马镇贴出“告示”:羊角桥村附近的村民,都可以申请成为“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规则是,汪新民为每个“文化中心户”发放一个专门书柜,并配送100本实用图书,每月可来书屋换书两至三次。
“我要让这些书像水一样流动起来,让更多的人得到滋润。”汪新民说。
女儿汪大毛在关口镇策山村,依靠老爸开了第一家“分店”。如今,她的书屋已有五、六千册藏书。“当年,爸爸给我的嫁妆就是书。现在每次回娘家什么都不带,就带一摞书回去,再捎一摞书回来。”汪大毛说。
爱看书的高秋芬、姜卫成也相继成了老汪旗下的“文化中心户”。这一年,羊角桥、官塘、杉帘门、策山等4个村相继建起6家书屋。
今年,又有11家农户向汪新民提出申请。
“让乡亲们户户有书柜”
与人聊书,汪新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富不丢猪,穷莫丢书。”他相信,书籍可以给农村、农民带来知识,带来希望。
洗马镇官塘村养鱼大户姜小毛感受最深。2008年5月,他养的鱼得了怪病,几万元收入眼看要泡汤,找到农家书屋求救。汪新民协助他查阅大量资料,找到良方。打那以后,他成了书屋的常客。
养鸡大户李刚、养猪大户周继业……一个个农民从汪新民书屋找到致富窍门,学到种养技术。
山多土地少的羊角桥村,养猪、养鱼、养鸡的多了起来。5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
最高兴的是孩子们。羊角桥村学龄阶段的孩子90%以上是留守儿童,有了农家书屋,孩子们就有了家。除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图书外,汪新民还将书屋当作校外辅导站,举办安全教育讲座、小提琴表演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来源:湖北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