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
羊城晚报记者 林圳
上周,本报栏目《大城小议》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编辑部群情振奋。之所以能得奖,端赖三“议员”日日发声的深厚功力!
“大城小议”开议两三年来,已培养了万千粉丝。有读者来电编辑部,大赞三“议员”为文章的妙手。广州市不少中小学将该栏目推荐为学生每天的“必读书”。报社更有一位郑姓慈父,每日为上高中的儿子剪下“三员议事”,留作他开阔思路,学习三“议员”背对背同题作文时多元化的思维角度。据这位父亲说,正是得益于“三员议事”的营养,儿子的作文水平近来大有长进。
三“议员”日日与读者见面,但由于厕身幕后,即便是编辑部诸同仁,也并非人人知悉他们的“底细”。尤其是一班年轻记者,都以一睹“议员”尊容为荣。笔者作为栏目主持人,不揣冒昧,有责任逐一对他们作个简介。
此三“议员”林琴西、何龙、小乔,在报社皆饱学之士,道德学问自是一流。即便凝神聚气抨击时弊,也很少作怒目金刚状,仍旧一副温良恭谦让的君子模样。三人若聚一起,三杯酒下肚,气氛不一定融洽和谐,互相笑谑嘲弄一番总是免不了的。
林琴西本名罗韬,学贯古今中外,棋琴书画样样耍得,平常手不释卷,尤喜翻阅《康熙字典》,但眼镜的底片却不似正宗学究那般厚,只是将一头黑发打理得纹丝不乱。他踞守着故纸堆,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构建了独立、独到、多元、温和的价值谱系。他惜字如金,好微言大义,又好春秋笔法,出语讲求出处,后生辈不得不佩服他的惊人记忆力,编辑郑华如就曾惊呼“罗老师就是一部活字典”,他常常为一个字的精当使用而斟酌半晌。
博学如罗韬老师,却很少输出理念,更无意于当“前空千古,下开百世”的国人导师,甚或全知全能的“公知”。只是以公德和良知,对公众生活的大事小情发表独立的思考和品评。他给人意见,却不左右人的看法。 罗韬何以又名“林琴西”,与清末民初那位著名的白话文运动的政敌林琴南有何瓜葛?笔者与多数读者一样好奇,但囿于自身孤陋,一直未曾弄得明白,也未曾听他当面解惑过。有读者暗怀神交情愫,再参之以“林琴西”博学多才之故,笃定此人必是一名斯文的“老小姐”,写信来便以“林琴西小姐”呼之。其实,善写雄文的他春秋正盛,阳气方殷。
与风雅的林琴西比起来,何龙先生则以风趣诙谐名世。“何龙”这大号因嵌了一“龙”字,断不会被未谋面的人误以为是女性,因此,他又得一江湖称呼“龙兄”。这龙兄的笔头与口头一样了得,整日睁开“睩睩龙眼”鉴察世事,或廓清迷雾,或裁决是非,或进献良言,或规劝世风,把那两三百言的“小议”写得与某名画家一样“气吞大荒”,读之痛快淋漓,大呼过瘾。得闲,他也讲“黄段子”,最惹一班知性女生的追捧。
龙兄还是“微博控”,运我如椽巨笔,扫它个人仰马翻。在“龙眼”里,没有领导不可以质疑,没有定论不可以辨析,没有山头不可以搬倒。
龙兄广得女人缘,前些年担当娱记“总教头”,有机会一头扎进美人堆;这些年没少兼任城中各类选美活动的资深评委。环肥燕瘦看得多了,培育出相当的定力。林琴西先生不解,问他这么多年莺莺燕燕环伺在侧,难道就不是一种“自我戕害”?龙兄笑而不语,玩起神秘,叫旁人也想睁开聚光小眼,欲暗中勘察他的私生活。只可惜,截至目前,他在这方面倒也十分妥帖,未曾有“二奶N奶”的绯闻。
只是,笔者有一网上相识多年的女Q友,暗羡龙兄的为文风姿,一再向笔者索要龙兄的手机号码,说是要致送两盒上好茶叶供龙兄品尝。不知他俩最终有没有接上头。
三“议员”中,数小乔最为年轻。此小乔非彼小乔,尽管也有一样纤弱的腰身、蔼然的神态,但他是一名正宗男士。他的手上,也没少收“小乔小姐”签收的书信,倒是枉负了不少男性读者的一片YY冰心。
这小乔,原名陈桥生,北大博士,少壮年纪,便主持晚报《花地》编务,由此可见其才华含量。小乔博士生性腼腆,与人谈话爱以舔舐嘴唇来消解内心莫须有的紧张感。但他做起“小议”来,文风老辣,文字考究,这得益于他对我煌煌中华五千年文化史烂熟于胸,可信手取舍,铸就了他一派学者形象。
林圳 (来源:羊城晚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