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自律能否改变基金业的生存怪象?
新华网上海6月7日电(记者桑彤、沈而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7日正式成立。协会的成立被业界寄予厚望,期望通过行业自律来提升基金行业的发展,改变基金业一直存在的一些怪象。基金业旱涝保收、同质化竞争以及基金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等能否由此得以改观呢?
怪象一:不管业绩只管收费
基金公司近年来的巨额亏损与其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入一直为市场所诟病,股市震荡自有裸泳者,但是没为投资者赚到钱却养肥了自己,则进一步侵蚀了投资者的利益。
“目前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费率水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而从海外基金业的管理费水平来看,国内的管理费水平还有下降的空间。”晨星研究分析师廖佳指出。
针对市场争议所在,近期有消息称,监管层正在酝酿基金管理费“对称浮动”机制,鼓励将基金业绩相对其业绩比较基准的波动水平与基金管理费的提取挂钩。比如,低于业绩比较基准10%,就只收取0.9%的管理费,而超过10%,可提取1.1%的管理费。
对此,晨星研究中心进行调查发现,超过七成的参与者认为这对投资者来说是好事;超过六成的参与者认为浮动机制将对基金的业绩有促进作用。
不过,仍有不少专家质疑称,若采用浮动管理费,业绩比较基准选取是否合理最为关键,道德风险如何约束。此外,也不排除有基金公司为提升管理费收入采取激进的方法高仓位操作。
廖佳也表示,管理费率浮动对投资者究竟有多大的利好,还取决于业绩比较基准的选取以及业绩比较期限。
根据财汇统计,从2002年一季度到2012年一季度,基金公司从16家增加到67家,基金只数从52只增加到956只,资产净值从900亿元不到增加到2.2万亿元左右。
表面上看,基金经历了数字的高速增长,但是增长的背后,人们更多的是讨论如何改变目前基金同质化渐趋严重的现象。
数量越来越多却相差无几的产品,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销售渠道上,毕竟规模是目前决定基金公司盈利的几乎唯一标准。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销售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基金同质化非常严重,发行渠道又拥挤,保本都很难。但不发行新基金客户又被其他基金公司抢去。现在发行基金的目的已不再是扩大规模,而是为保持存量。
虽然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第三方的基金代销机构,但是和传统的销售渠道而言,这些机构所占的份额仍然有限。
稍具有规模的银行、个人金融部门的负责人,都会成为各家基金公司的公关对象,面对几十家基金公司近千只并没有多大差别的基金产品,作为传统的主代销渠道,基金发行拼得往往不是基金的产品,而是谁的销售渠道搞得定。
而到年底,一些基金公司为了份额,甚至不惜通过各种明、暗手段保住自身的行业地位。曾经有一家老牌基金公司在年底发行货币基金,只要在12月31日之前申购,即承诺千分之二的回报,哪怕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就进行赎回。如此做的目的也非常单一,就是为了做大整个基金的规模。
在现阶段遭遇“熊市”的背景下,要求基金公司审慎发行,精发而不滥发。华宝兴业基金公司总经理裴长江认为,要突破这一困境要求基金公司内外兼修。
怪象三:赚了就跑、老鼠仓频现
在基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基金行业也出现了不少之前没有过的现象,基金经理的频繁更换、甚至频频曝光的内幕交易案就是广受社会关注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更换基金经理的基金数量已达95只。四五月更是迎来基金经理的离职高峰。仅4月28日这一天,证监会就发布6则基金从业人员的变更公告。5月22日,又有建信基金公告称,旗下3只基金更换基金经理。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基金公司共有基金经理728人,担任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限为2.74年,约1/4从业年限不满1年。而从国外经验来看,基金经理的任职时间一般以3至5年为一个周期。
除了这些频繁更换职位的基金经理,基金行业屡有爆出的内幕交易大案更是成为业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仅仅是证监会通报、公安机关侦查并移送司法机关的,近年来就不胜枚举。除了最近备受关注的李旭利外,郑拓、唐建、王黎敏、许春茂、黄林,这些在基金行业曾经响当当的名字却因为“老鼠仓”变得人人喊打。
在证监会基金部副主任汤晓东看来,基金业协会的成立,可以更好地发挥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协会在维护行业形象,为基金管理公司转型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做好行业自律管理,维护行业竞争秩序,发挥政府和行业间桥梁和纽带作用。
作者:桑彤 沈而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