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节目失落,路向何方?
2012年06月07日18: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百家讲坛》路向何方?
刘宏
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为什么不再那么红火?可能是健康类节目夺走了讲坛类节目的老年观众。另外,《百家讲坛》的学者明星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审美疲劳,有欣赏周期,还有普及文化。换言之,这样的节目复制的是课堂模式,并且没有互动,结果不是提高文化,而是继续贯彻应试教育的中学老师模式。
我们不妨把《百家讲坛》节目视为一种知识生产,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知识生产系统。很多人批评《百家讲坛》的选题过于历史化,甚至有一点封建味道,这是在批评这个节目的知识生产方式。媒体在社会知识生产体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科学知识生产上表现得很显著。
《百家讲坛》节目失落了,这个节目曾经风光一时,捧红了于丹和易中天等人。奇怪的是,这些被节目捧红的名人倒没有反过来保住《百家讲坛》节目的名气。现在这个节目看上去已经败落了。这好像是在说明一个道理,节目捧人,人不捧节目。当然,这也可能是电视节目有自己的周期规律。我知道有些人仍然把这个节目作为学习教材。
那么,《百家讲坛》节目给演讲人带来的是什么名声?这个节目捧红了一些学者,不过,有趣的是:这个节目好像和专业人士产生了某种矛盾,这就是收视率高的演讲人似乎反而被业界轻视。当他们的社会名声提高的时候,他们的专业名声反而持平,甚至有所下降。说明社会名声比专业名声更功利,两种名声之间有冲突。
我们可以把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分为三种,第一种,两者共同成长,媒介也有生命周期,它们会一起老去,如果幸运,它们会同步,这是典型的美国《60分钟》节目模式。第二种,受众如走马灯,传者像铁打的营盘,湖南卫视模式,《快乐大本营》节目是代表,总吃长不大的青少年,属于消费导向。第三种,传者变,观众不变,《百家讲坛》模式,中老年观众多,出于学习的动机。
谁都难以否认中国人爱学习的群体。甚至于有时候我们会提出这样一种疑问,学习是一种宗教吗?在地铁里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广告,学习是一种信仰。在生活中会发现有一些人不停地学习,考证,听讲座,更有甚者,把一切都变成了学习。好像是把结婚等同于恋爱。学习是我们的全部吗?学习会成为一种性格吗?应试教育似乎鼓励这样。我们学习英语,但不使用它。再看《百家讲坛》,也好像受益于此。
当《百家讲坛》节目走下坡路时,东方卫视在世博会期间推出的世界文明讲座倒是让我看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同样的形式,可以带来不同的感觉?没有中国的世界是一种损失,反过来说,没有世界的中国也是一种损失。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否也有历史全球化?这是需要考虑的。 (来源:文学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