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6日,驻瑞士大使吴恳应邀访问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并以“创新中的中国和中瑞关系”为题做报告。保罗·谢尔研究所所长梅索和中子和介子研究中心主任、同步辐射和纳米技术中心主任、X射线自由电子研究中心主任等研究所主要负责人和科学家在座。
梅索所长首先致辞,对吴恳大使一行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研究所在能源、气候、健康和资源等主要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以及质子治疗癌症、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等研究项目的最新进展。梅索所长表示,保罗·谢尔研究所建立时间不长,但科研设备精良,国际化程度高,与中国科学院和多个高校在核物理、物质结构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愿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科研人才交流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研单位的合作。
吴恳大使感谢保罗·谢尔研究所为推动中瑞两国间的科技合作和两国各自的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并表示,创新和想象力不仅对科学至关重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变化,“创新”二字正是解读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钥匙。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科技创新不仅将引领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也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中国政府在2011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突出创新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的作用。中国各族人民对继续通过共同奋斗、依靠创新引领,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充满信心。
吴大使说,在创新方面,瑞士与中国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瑞士与中国的关系中不乏“创举”。例如,瑞士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瑞士有望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欧洲国家。2011年11月,瑞士第一家孔子学院由日内瓦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设立。回顾过去,中瑞关系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两国政府和人民发展双边关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吴大使强调,当前形势下,全球化的纽带已将中国和瑞士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双方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加。展望未来,“创新”的思维与视角仍是中瑞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强劲活力。双方应以创新的思维引领双边关系;以创新精神开拓和发展新的合作领域,进一步充实双边关系;不断创新合作机制,进一步丰富两国的合作内涵。
吴大使最后指出,科学无国界,合作促双赢。科技合作是中瑞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两国科技界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中瑞友谊集思广益,以创新的精神为中瑞关系开拓更加光明的未来。
与会科学家报以长时间热烈掌声,纷纷表示吴大使的报告精彩、详实,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中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和创新对瑞中关系的重要意义。愿在各自科研领域继续加强同中国的合作,为瑞中科技合作做出贡献。
随后,吴大使在梅索所长陪同下参观了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等世界领先的大型科研设施。
吴大使还看望了在保罗·谢尔研究所工作和学习的中国科学家和访问学者,勉励大家把握机遇,刻苦努力,争取早日学有所成,为祖国科技进步及中瑞友好合作做出贡献。
使馆教育参赞孙玲和科技处负责人叶建忠等陪同参加了上述活动。
保罗·谢尔研究所(Paul-Scherrer-Institut,简称PSI)以瑞士物理学家保罗谢尔(1890-1969)的名字命名,位于瑞士北部的苏黎世和巴塞尔之间的阿尔河畔,是瑞士最大的国家研究所和多学科研究中心,每年为世界各地的数千名科学家提供高水平实验条件。在固态物理、材料科学、基本粒子物理、生命科学、核与非核能研究及与能源有关的生态学的研究中科研成果丰富。
吴恳大使“创新中的中国和中瑞关系”报告全文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