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没有鲸、鲨鱼和海豚的海洋似乎不可想象。然而,在新书《生命之海》中,海洋生物学家凯勒姆-罗伯茨警告,如果人类继续无节制捕捞和污染,海底世界在未来50年内将成为鱼类绝迹的深渊,海洋将面目全非。
海洋生物大“失踪”
棱皮龟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至今仍然生活在海中,是海底世界的庞然大物。这种海龟甲壳坚硬,可以长到3米长、2吨重。然而,在我们的下一代成年之时,这种起源古老的海龟可能已经绝种。自从1962年以来,太平洋中棱皮龟的数量大幅减少,每20只中仅有1只能够存活至今。
棱皮龟家族“人丁”渐少的命运并不独特。过去30年来,海洋生态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变化,生物种类和数目显著减少,而人类过度捕捞正是罪魁祸首。
面临无节制的捕捞,最先“失踪”的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海底生物。如今,蓝鳍金枪鱼、鳕鱼和智利海鲈等名贵海鱼的存活数量大幅减少。在大多数海域,鲸、海豚、鲨鱼、海龟等大型海洋动物的数量减少了至少75%。白鳍鲨、锯鳐和一度“普通”的鳐等物种的数量则锐减了99%。
长期过度捕捞也导致人类经常食用的海鱼数目大幅下降,而且难以恢复到历史高位。
以美国为例,位于其西海岸附近的皮吉特湾曾以大量三文鱼洄游著称,但如今途经此地的三文鱼群寥寥无几。美国海域内的笛鲷、青鱼和鲱鱼等品种全都因过度捕捞而数量锐减。与19世纪相比,美国海域内的石斑和细鳞胡瓜鱼数量也大为减少。2010年,在美国定价的所有商业海产品中,近四分之一品种产量严重低于历史水平,而原因正是过度捕捞。
21世纪到来之时,全球浅于900米的海域无不遭到商业捕鱼侵扰。随着浅海鱼类和大型海洋生物减少,人类向海洋更深处撒下渔网。在部分海域,人类甚至开始捕捞生活在3000多米深海的海底生物。
海鲜市场如今售卖的产品看起来仍然品种繁多,但难以维系渔业长远发展。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善于饲养并捕食处于食物链中、末端的动物,比如鸡和牛等,而不是熊或狮子。这不无道理,因为前者更容易繁衍、成熟周期短,即使被捕食也相对容易再生并维持一定数量。
在海底世界,同理亦然。大型海洋生物生长时间长、繁衍年代晚,尤其是生活在海面500米以下的物种,例如智利海鲈、深海长尾鳕鱼和橘刺鲷。一旦过度捕捞,它们往往难以有足够的时间繁衍培育下一代,最终只能导致绝种。
污染令海洋变“酸”
当鱼类变得更小、更少之际,人类一度熟悉的海洋也变得越来越陌生。事实上,过度捕捞只是损害海洋健康的“杀手”之一,人类的其他行为同样威胁着海洋的脆弱生态,甚至可能令其成为一片酸海。
随着人类活动日益频繁,排放入地球水系的化学和工业污染物越来越多,这些污染物最终都进入海洋。另一方面,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也渗入深海,影响海水温度及其含氧量,并且彻底改变海洋的化学成分。
这不是单纯的化学变化,随之引发的海底洋流运动模式改变将产生更为灾难性的后果,威胁整个地球生态。可以说,人类已将海洋生态逼至崩溃边缘,令其难以自行修复或再度发育。
自从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海洋已经吸收人类行为导致排放的三成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主要源自化石燃料燃烧、城市化摧毁森林和沼泽、水泥生产,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加重了海洋酸性。
如果温室气体排放得不到遏制,2050年之前海洋酸度将增长1·5倍。海洋酸度在如此短时间内大幅上升,在过去6000万至2000万年以来闻所未闻。“海洋酸度如今大幅增长,不仅我们有生以来从未见过,即使在地球历史中也颇为罕见。”英国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专家卡罗尔·特利说。
酸度提高之际,海洋还面临“营养过剩”的危险。陆地营养大量流失,以化肥和淤泥等形式进入海洋,加上全球变暖的作用,令全球海域出现不少营养过剩但含氧量低的“禁区”。
这种海洋生物的“禁区”往往出现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人口密集的海岸和内陆海附近。由于含氧量过低,普通海洋生物难以存活其中。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