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藏戏走得更远:现代科技助推藏戏传承保护
新华网拉萨6月10日电(记者 彭茜)藏戏《诺桑王子》中的仙女云卓拉姆缓缓“飞升天界”,衣袂飘飘,一根挂在腰间的“威亚”若隐若现,舞台上的LED显示屏营造出仙界星月生辉的景象。在传统的广场藏戏表演中,“云卓拉姆”只能在场地中间象征性的转几个圈,以示飞天。
西藏拉萨城关区娘热民间艺术团的40多位藏戏表演者刚刚在成都锦江剧场完成了八大传统藏戏的拍摄工作。这是对《诺桑王子》《智美更登》《卓娃桑姆》《顿玉顿珠》《朗萨雯波》《苏吉尼玛》《文成公主》和《白玛文巴》八大剧目的首次完整影像记录。
被誉为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起源于生活,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古代藏族人模仿狩猎场景的白面具藏戏。公元14世纪,噶举派高僧唐东杰布为募资修船造桥,在白面具藏戏的基础上融入民间故事和佛经传记,借鉴说唱艺术和其他藏族歌舞形式,创制出延续至今的蓝面具藏戏。
传统藏戏属于广场戏,演出场所主要为农村的打麦场、牧场或林卡、庄园,观看演出的群众常带着糌粑、青稞酒席地而坐。如今,“登堂入室”的藏戏则被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
“藏戏发展不能原地踏步,从广场走向舞台是大好趋势,给藏戏表演带来了新机遇。”娘热民间艺术团团长米玛说。
《朗萨雯波》中江孜庄园的遍野青稞、《苏吉尼玛》中的沸腾血海……这些过去需要靠表演者用念白来描绘的剧情,如今都通过LED营造出逼真效果。假山石、庄园城堡等数米高的真实布景更让米玛赞叹不已。
诞生于青藏高原的藏戏配乐粗犷,一鼓一钹就是全部。在舞台藏戏的表演中,除了保留原有传统配乐不变,还增添了鸟叫虫鸣、风雨雷电等背景音,以真实还原戏中场景。
“藏戏舞台剧借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段,真正帮助表演者实现了"上天入地",声画效果非常好。”此次指导八大藏戏拍摄的总导演、77岁的藏戏老艺人次旦多吉说。
这位从事了60多年藏戏表演事业的老人看完后期拍摄样片后非常激动。融入一些现代元素意味着传统藏戏可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群。但对于藏戏中最经典的念白、唱词和动作,次旦多吉不允许一丝更改。
“现代的科技手段可以借鉴,但原则是完全不能脱离传统。传承千年的东西,稍微改动一点,观众们就看出来了。他们会很有意见,不承认这是藏戏。”他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觉木隆派代表性传承人,次旦多吉是全世界唯一一位能将八大经典藏戏按传统表演方式完整表现出来的艺人。“藏戏就是我的生命,我年纪大了,要是有一天不在了,学生们也还能跟着光盘继续学习”。
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更好地理解藏戏,团长米玛特地要求为八大剧目配上中、英、藏文三种字幕。未来,他还希望让藏戏真正走向大荧幕。
“很多藏戏都拥有精彩的故事情节,非常适合拍成电影。曾经有剧团进行过这样的尝试,但是对藏戏的唱词和念白改动很大。我希望在实景拍摄的基础上,继续保留藏戏原汁原味的传统。拍成了电影,藏戏就能更方便地走向各地了。”米玛说。
作者:彭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