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盈申中手捧“最美易县人”证书与当地官员合影。吕子豪摄
于盈申16年无偿献血88次获颁的证书、证章。吕子豪摄
中新网保定6月11日电(吕子豪 于俊亮)河北易县普通农民工于盈申“自1997年在北京打工首次献血起,至今累计无偿献血88次、共33400毫升”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各界高度关注。11日,保定市易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嵘,易县红十字会副会长杨宝泉等专程赶到该县流井乡东豹泉村于盈申的家中进行慰问。
今年42岁的于盈申个子不高但很敦实,黝黑的脸上满是憨厚慈善,说话时总爱低着头。当易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嵘递上该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颁发的“最美易县人”证书时,于盈申伸出的满是老茧的手微微有些颤抖,不停的说“谢谢!谢谢!” 当日,易县红十字会副会长杨宝泉代表易县红十字会为于盈申送来500元慰问金。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易县兰宝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兰金宝亲自把3000元慰问金和价值500元的慰问品送到于盈申的手中并表示,“愿回乡发展可以到其公司就业或给予自主创业支持”。
在于盈申的家中,88个新旧各异的无偿献血证书、4个金灿灿的奖章、4份大小不一的荣誉证书摊满了一桌。据于盈申介绍,他从小就爱听收音机并了解到关于无偿献血的事情。1992年,他随建筑队到外地打工,“我没什么文化,不像大学生、科学家,做不了大贡献,但我体格好,我就想为社会献点血”。1997年5月8号上午,在北京打工的于盈申经过城乡贸易中心时,发现了一辆街头流动采血车,便主动要求献血,在检查合格后,他献出了第一个400毫升鲜血。
从此,于盈申打工到哪里,血就献到哪里。从首都北京到家乡小镇,从东北的抚顺到西南的拉萨,从北国的津京到江南的沪杭,他献血的足迹遍布全国10多个城市。目前,于盈申已累计无偿献血88次、33400毫升,并在北京红十字会、北京市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收站申请死后把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于盈申也因此先后被北京市红十字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被国家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为了不影响打工工作,于盈申每次去献血都向工头“撒谎”称“自己有事情要办”,回来后如往常一样继续工作。时间长了,工友们渐渐知道了他无偿献血的事,“有人不理解,说我傻,说我精神有问题,但我还是坚持做,我知道献血对人身体没害处。现在支持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我经常拿宣传材料给他们看”。最终,与于盈申同村的黄建祥、张影、刘铁军等十几位农民工也先后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由于担心他的身体,家人也一度反对于盈申献血。于盈申就拿回宣传材料给家人看,经过他反复做工作,逐渐取得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在其影响下,两个大学毕业的弟弟也于2003年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
也曾有地下血头多次找到过于盈申,提出购买血液,但遭到了于盈申的拒绝,“买卖血液是犯法,咱们国家有规定,咱不能干违法的事儿”于盈申说。
据了解,年轻时即外出打工的于盈申先后干过小工、瓦工、水暖工等,现在月收入4000多元。然而,已经42岁的他仍然是单身一人生活。“谈过几个对象,一说献血都和我吹了。我要求对象的唯一条件就是必须支持我献血,如果不支持我献血免谈,我宁可一个人过。”于盈申坚定的说。
“无偿献血给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我注重自己的健康了。大鱼大肉我现在不吃了,酒也不喝了,现在身体好的很。听红十字会说过,咱们国家的献血年龄是到55岁,现在可能要改到60岁,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坚持到最后。”。
易县东豹泉村村支部书记于会国评价于盈申“自幼就乐于帮助人,在村里人缘很好”。于会国称,每年回家,于盈申都拿些无偿献血的宣传材料在村里散发或张贴。现在,很多村民对无偿献血的观念产生了改变。(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