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获悉,在拒马河260米高的悬崖上,他们常年监测的一处黑鹳巢穴中有了重大发现,4只刚刚孵化不久的黑鹳幼鸟全部成活。而此前,若能发现一只成功孵化的幼鸟就已经十分罕见。黑鹳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作是鸟类中的“大熊猫”。全国目前现存仅两千余只,在北京房山十渡拒马河流域生活的有大约40余只。因为野生黑鹳的巢穴建得十分隐蔽,极难被发现,所以多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一直很少。
悬崖上喜见四只雏鸟
加入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CS的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在房山拒马河设置了一座保护总站,多年致力于寻找野生黑鹳栖息地。2010年5月,本报曾报道了黑豹野保站在拒马河一处285米的悬崖上首次发现黑鹳巢穴,并用相机记录下黑鹳幼鸟的珍贵照片后,整个野生动物保护界为之轰动。
昨天下午,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兴奋地告诉记者,在拒马河流域,这次发现4只幼鸟的巢穴,是一处他们常年监测的巢穴,位于一座260米的悬崖之上。
每年3至7月是黑鹳的繁殖期。今年3月,在一次上山日常巡护中,李理和队员们在拒马河畔发现一只黑鹳正在往巢穴中运送树枝,“这说明这个巢穴的黑鹳马上就要产蛋了,我们发现后兴奋不已。”
黑鹳每年都要对巢穴重新进行修补。到了4月,队员们又观测到这只黑鹳正在求偶,并修补巢穴。
整个5月,队员们对这个巢穴的观察不敢放松丝毫。他们发现,黑鹳进出巢穴的次数相比前两个月有所增加,“我们知道黑鹳已经开始孵化了,正在喂小黑鹳。”李理说,虽然他们每天都会用高倍专业望远镜远眺巢穴,并发现巢穴中有小黑鹳的身影,可巢中究竟有几只小鸟?黑鹳和小鸟的生存状态如何?为了准备记录它们,进入6月,李理和队员们决定冒险登崖进行近距离观察和拍摄。
让人惊喜万分的是,此次,李理和队员们在这处距离地面260米的悬崖上共发现了4只成活的野生黑鹳幼鸟。这在他们多年的监测巡护中尚属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
黑鹳通常一窝只产一至两只幼鸟,最多不过四只,但即便产下四只,也会因食物缺乏、黑鹳大鸟不负责任等种种原因无法全部存活。这次发现的四只幼鸟能全活下来,他们分析与黑鹳妈妈的“尽心尽责”分不开。
翻山越岭拍到珍贵画面
根据多年的监测,大家发现黑鹳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在筑巢时,通常会选择一处在悬崖边能遮风挡雨、又人迹罕至的岩石裂痕。
李理说,他们第一次登崖拍摄是在6月2日。当天,他和几名队员带上攀登和拍摄的工具,来到了早已观测多日的黑鹳巢穴所在的山崖,做好准备工作后,他们开始攀登。因为去年河水冲毁了部分道路,原先上山的标记全部丢失,李理和队员们只能另辟蹊径,找一条上山的新路。
拒马河流域附近的山峰属喀斯特地貌特征,山路险峻异常,一侧是万丈悬崖,一侧是荆棘横生,爬山过程中,有着常年户外经验的队员们还迷了两次路,最后花费4个多小时,翻过了两道山梁后才终于到达山顶。他们在270米处的悬崖边停下,并将伪装的观测帐篷搭在距离黑鹳巢穴30米远的地方,用专业相机记录下小黑鹳的一举一动。
“我们看到了黑鹳巢穴,巢穴中有四只可爱的小黑鹳,两只卧着,两只站着,他们看起来懒洋洋的,可能正在休息。黑鹳爸爸妈妈此时不在窝中,应该是觅食去了,为了不惊扰它们,我们藏到附近的树林中,用树叶把镜头掩盖起来拍摄下了这珍贵的资料。”李理说。
在李理的胳膊上,到处都是被荆棘划伤的伤痕。“这都算不上小伤,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我们每次上山都会招一身的山虱。野外巡护在外人眼中的确看上去很美,但是背后真是有太多的不易。”
本报记者 刘琳 李理 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