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梁晓声编剧的《知青》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尽管关注度颇高,但不少当年的知青对《知青》的情节设定以及人物都颇有异议。更有网友直言:“除了打架那段,其他从剧情到服装到布景到道具没一样是对的。” 衣服太新了 剧中人物服饰的“齐整如新”最早受到观众的质疑。“那会儿通常大部分人衣领、袖口有补丁,而裤子则是膝盖、屁股有补丁。”老知青们对于剧中演员精致的扮相略有微词,当年就在《知青》里的北大荒合江地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2团支边的老知青“耶子”在天涯论坛发帖说:“刚去兵团发的军棉衣、棉裤、棉被(没有单军衣)以后都在工资中扣了。只发过这么一次。”跟帖的不少知青回忆说,当年生活很艰苦,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腰上经常是系一根草绳子就下地了,剧中男女主角穿着崭新的衣服,系着光鲜的皮带显然与真实历史不符。
身材太高了 除了服装,剧中主演个个是帅哥靓女,且身体发育成熟,这也让老知青们有点不敢苟同。“事实是,许多知青当时都是没有发育成熟或是正在发育的孩子,超乎人体承受能力的劳动摧残着大多数知青的身体,几乎人人都在几个月或一年或几年后疾病缠身,并且终身被疾病所折磨。”据“耶子”回忆,当时知青的年纪远远比剧中人物形象的年纪小,“本人当时就只有17虚岁,周岁只有15岁,连里知青最大年纪也不过23虚岁。”而当年无论男女,都要扛200斤一袋的麦子麻袋包,上三级跳板倒入几层楼高的麦囤子中,这对于正在长身体的知青们,显然是超负荷的。“开始女知青扛不动,在老职工的鼓动下,慢慢我们这些在家连20斤米都扛不动的女孩子竟然也能扛200斤的麦子麻袋包了。由此身子也被压坏了。”
台词用早了 除了人物造型和服装远离艰苦的知青生活,台词和剧情也都成为了被诟病的对象。不仅屡屡出现“担当”这样一些改革开放后才有的词,更是连“知青”二字都用得“着急了点”。《知青》开篇是1968年,年轻人下乡到北大荒,剧中标语上写“欢迎新知青”。观众周勇指出,“知青”一词是毛主席在1968年12月22日才正式提出的,此前只有“下乡青年”而没有“知识青年”一说。剧中大家在1968年麦收前来到北大荒,那时标语上不应该出现“知青”二字。
《知青》制片人侯鸿亮表示,剧组竭尽所能还原真实场景,但也难免挂一漏万,更请观众千万相信《知青》的诚意。
驻京记者 孙佳音 (来源:新民晚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