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下约1米深的土层里,露出了一段长约3米、高约0.5米的青砖墙基,青砖间裹以大量的白灰。昨天,在北中街工地上,多处九门城墙的墙基面世。在《盛京城阙图》中,汗王宫正对着沈阳方城九门遗址,汗王宫既然找到了,那么九门遗址的保护、开发还会远吗?
自生自灭的“九门”
明代“沈阳中卫”城设置了4座城门,皇太极扩建沈阳城时,将“沈阳中卫”城墙的东、南、西3座城门统统拆除,改为8座城门,但却留下了北城门,致使扩建后的沈阳城,出现了八门之外的“九门”。
1644年清军入关后,沈阳故宫成了“留都”,当初为出行方便而保留的“九门”也失去了保留价值。于是,沈阳留守官员便下令,用砖石将“九门”整个封堵包砌起来,一眼望去,酷似碉堡。
史料记载,“九门”是一座由9个券洞组成、两个对顶“十字券洞”式城门。1977年6月,文物考古部门对“九门”遗址进行了考古清理。在“考古日志”中记载:城墙的残存部分,可看到高约6米至7米,残墙宽12米至13米……经过钻探发现,现有地面高度向下3米,才可探到原始地面。“九门”地面为青条石铺地。
在此后几十年间,“九门”城墙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墙基上的大青砖成为周围居民自家的墙上砖,甚至有人出钱来这里收购古城砖,导致原有的墙基不断遭到破坏。
多处墙基面世
北顺城路喜来喜酒店西侧,拆迁工作已经完成,在一片瓦砾堆里,几段城墙墙基也正在一点点地显露模样。
遥遥对着通天街街口位置,地面已经被挖出了一道南北方向、深约1.5米的土坑。坑的北侧,是一段由方形青砖垒成的墙基,长约3米,高度在0.5米左右。墙基南侧约12、13米的位置,从坑的横截面上,可以看到高约1米左右的青色条砖垒砌成的另外一段墙基。两名工人正在坑的中间位置,将几块青砖从泥土中清理出来。在坑的西侧约20米远处,是另外一条南北向的深坑,坑南侧依然可以看到青色条砖砌成的墙基,应该是记者之前看到的墙基向西的延伸。不过由于深坑北侧被压在建筑下,记者没有发现有青色方砖。
站在沟边观察,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墙砖内侧的土层呈现不同颜色。有专家分析称,从这些情况来分析,九门城墙墙体应为夯土结构,外面用青砖垒砌。内侧,为条砖垒砌;外侧对敌,为方砖垒砌,相对更坚固。在西侧深坑边,文物考古部门建设起了围挡,上面还搭起了雨棚,雨棚的位置,也位于城墙的延长线上。可见,“九门”城墙的考古挖掘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本报主任记者 高寒冰 摄影 孙海
[上一页] [1] [2]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