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17日凌晨,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完成首次远距离导引变轨。随后,又分别成功进行了两次变轨。神九飞船还将经历数次变轨和状态调整,今天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届时,3名航天员将首次“入住”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
从16日晚神九入轨,到17日傍晚完成三次变轨,景海鹏、刘旺、刘洋3名航天员在太空顺利度过了第一个24小时,太空生活平安顺利,身体状况良好,做好进驻天宫的一切准备。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条件具备
神舟九号飞船入轨后开始奋力追赶天宫一号,进入距地球表面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30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7日1时3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启动神舟九号飞船轨控发动机,对飞船成功实施第一次远距离导引变轨。随后,又分别成功进行了两次变轨。截至17日18时,神舟九号飞船已经在预定轨道安全运行16圈。
按照预定测控计划方案,神九飞船后续还将根据运行情况实施数次变轨控制,导引神舟九号飞船到达距离天宫一号后下方约52公里处,使其转入自主控制,为交会对接做好准备。也就是说,此后将由飞船按照自身敏感器测量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相对距离、相对位置进行自主控制,并通过控制自身发动机将飞船逐渐导引接近目标飞行器,然后直至飞船前面的对接机构和目标飞行器的对接机构相互接触、捕获,最后通过锁紧再形成组合体。变轨成功,对飞船按计划与天宫一号实施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6月17日,天宫一号已在轨运行261天。此前,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已偏航180度,通过一个完美的太空转身建立了倒飞姿态,为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做好准备。根据各项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天宫一号飞行正常、姿态稳定、能源平衡,各项试验进展顺利,具备执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的条件。
航天员做好进驻天宫准备
截至昨晚20时,神舟九号已在轨运行一天,在这一天里,三名航天员先后顺利完成开返回舱门、脱舱内压力服、文本上下行实验、抽吸轨道舱冷凝水操作。此外,三名航天员已按计划进行了4次进餐、轮流睡眠及个人卫生处理。目前,他们状态良好,已按照飞行计划完成了各项任务。
上午10时30分左右,景海鹏先拿着两袋食物出现在返回舱内,在太空失重状态下,这两袋食品呈漂浮的状态,在景海鹏进食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有一滴气泡不小心从袋子里溢出来,景海鹏很敏捷地伸手把要飘走的气泡攥在了手中。此外,景海鹏的安全手册看起来比其他两位航天员的要稍微厚一些。手册上许多页码都折了角。不难看出,作为指令长,景海鹏所担负的任务最为繁重。
下午1时30分左右,女航天员刘洋接替景海鹏进入返回舱值班。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身着蓝色舱内工作服的刘洋显得格外专注,她认真地盯着监视屏幕,不时翻阅安全手册。
从画面上可以看到,这三位宇航员的面部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浮肿。专家表示,这是因为初到太空,航天员的体液要重新分布,会向上半身转移,属于正常现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名航天员表现很好,一方面,按飞行程序和计划安排完成了相关操作,另一方面,对失重环境的主动适应情况良好。通过与航天员通话观察,他们精神饱满、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判断准确。可以说,他们对飞船状态的控制和飞行程序的掌握都处于正常状态。陈善广表示,目前三名航天员状态很好,身心已逐步适应失重环境,并做好进驻天宫的一切准备。
特写
太空第一顿早餐的中国味道
据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主食:什锦炒饭;副食:干烧杏鲍菇、雪菜肉丝、榨菜、叉烧酱;饮料:浓香奶茶这是景海鹏、刘旺、刘洋3位航天员17日清晨在神舟九号飞船上享用的第一顿早餐食谱。
“在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中,我们提供了7大类、70余种中式食品随航天员征战太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食品与营养研究室主任陈斌介绍,“可以确保航天员4天内不会吃到重样食品。”
这次任务为航天员准备的食品,突出了“中国味道”,包括鱼香肉丝、松仁玉米、木须肉、黑椒牛柳、什锦炒饭、川味辣酱、柠檬茶……相比早期以压缩饼干、点心为主的航天食谱来说,有了质的飞跃。
陈斌说,神九任务食品以中式传统特色食品为主体,具有耐贮藏、感官接受性好、适应航天员个性饮食需求的特点,使航天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期间也能够体验到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为了防止航天员饮食单一,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食谱周期为4天,也就是说,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时,4天内不会吃到重样的食品。
载人交会对接将迎三大考验
与去年的首次交会对接相比,尤其是充分考虑到今年有航天员参与,使得此次发射试验任务意义更加重大。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试验任务相比,神舟九号的交会对接任务将在三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考核:
一是在首次交会对接中,由于初始条件相当完美,对接的过程非常顺利,在最初设计中考虑到的强制校正动作没有启动,只用了7分半钟。而本次的交会对接将视具体情况,若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时的相对位移、角度及角速度等实际对接初始条件偏差较大,将可能造成对接碰撞时飞船出现较大偏差,那么,只能进行强制校正,这样将需要10分半钟。
二是两个飞行器连接后的密封情况如何,将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对接机构中的对接框上下端面均是密封面,它必须保证天宫与神九两个飞行器对接面的可靠密封,才能给航天员提供空中真空环境下的安全生存环境。神八与天宫交会对接后,采集到的有关密封性的遥测数据显示,对接机构符合设计要求。而此次由于有航天员直接参与,将直观地感受舱内的舒适度,飞行器的密封技术将得到“眼见为实”的验证。
三是为了保证首次载人对接能够对得上,即使在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也要能分得开,确保航天员能够安全返回,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就采用了多重设计。即每把对接锁都配备了火工品装置,一旦两个飞行器无法实现正常分离,在航天员返回到返回舱后,由地面发送火工品引爆指令,首先引爆神舟飞船上的火工品,实现强制分离。如果这样仍不能分离,再引爆天宫上的火工品,确保最终安全分离。这些设计有可能在本次飞行试验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
揭秘
中继卫星 实现天地可视对话
神九飞船成功发射后,“天链一号01星”准确捕获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建立星间通信链路,开始为飞船提供全程可靠的天基测控通信保障。伴随着这一链路的建立,神舟九号在轨运行期间,航天员与地面指挥中心之间能够实现更长时间的连续通话和双向高清画面传输。
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副总指挥、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黄惠明告诉记者,在以往载人航天任务中,由于带宽限制,航天员在太空中只能收听话音却无法看到地面图像。而在此次任务中,由“天链一号01、02星”构成的中继卫星系统充分发挥高速大容量数传、高动态目标跟踪、高轨道覆盖率优势,稳定建立了船地双向长时通信链路,大幅提升了飞船测控覆盖率和传输速率,航天员在太空中可以清晰看到指挥中心的工作场景,与地面进行更长时间的通话,还可以进行视频聊天。
在神舟九号任务中,长时在轨驻留对3名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天链一号01、02星”的接力测控,让飞船每个圈次都能与地面实现1小时以上的连续双向数据传输,地面监视系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航天员的生理参数,为航天员安全提供了更加稳妥可靠的保障。黄惠明还介绍说,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后,可以通过中继卫星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使天地之间的通信方式更趋多样化。
“太空医院” 为航天员适时检查身体
在太空中,飞船每90分钟就绕地球一周,相当于地面上一个昼夜。航天员虽然经过训练,但是面对这样复杂恶劣的环境,若身体健康一旦出现状况,而又没有医生现场治疗,该怎么办?
此时,作为“太空医院”,舱载医监设备就显得至关重要。它是载人运输飞船航天员生理信息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可实时全程监测3名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的心电、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数字生理信息数据,实施飞行期间对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及医学保障。同时通过遥测和通讯装置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送到地面,供地面医务工作者观察、分析、指导航天员应对突发的健康状况。
另外,航天员在飞船中活动频繁,人体血压、脉搏等弱信号的采集比较困难,与一般医用监测仪器相比,舱载医监设备在功能、体积、环境等方面大不相同。腕式血压仪能在航天员测完血压后自动与舱载医监设备通信,将航天员的代码和血压数据传送给主机,再供地面医护人员实时监测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此外,为防止航天员长时间在失重环境下生活出现肌肉萎缩、骨丢失等症状,天宫一号还首次带上了太空锻炼器材,包括特殊自行车、拉力器、下体负压筒等一些目前国际空间站通用的失重防护锻炼器材。
“太空空调” 为航天员提供宜居环境
航天员要在太空中生存并进行科研试验活动,首先必须有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天宫一号设法制造了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人造地球小环境,其中配备的是混合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已经上天,在无人运行时会被“藏”起来,在航天员进入天宫前的15天,它会开启净化装置,让航天员呼吸到新鲜空气。
可别小看这个环境控制数据处理装置,因为在太空高温、低温、高真空、高辐射的环境下运行的飞船上,人类任何普通的活动都会变得异常复杂。例如呼吸。据科学测算,人每天呼吸、排汗可产生1公斤多的水汽。在飞船几十立方米的空间内,如果不及时进行除湿,这些水汽就会停留在飞船内,进而在舱壁、仪表盘上形成冷凝水,极易造成线路短路使飞船发生故障,同时对航天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隐患,给任务实施带来不利影响。
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数据处理装置就负责在航天员发汗时,及时对飞船内的环境进行调节除湿,以确保航天员的生存环境;同时还对返回舱内的温度、湿度、烟火报警、灭火指令等进行有效控制。
除了维持合适的温度、湿度、压力、氧气等常规环境外,和地面关注PM2.5一样,天宫提出了微生物指标和可吸入颗粒物指标,并对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气体配备了专门的“武器”生物监测组件,用于监测气体表面微粒,灭杀微生物,以防止其影响航天员健康,腐蚀航天器里的设备。
“太空厨房”为航天员烹饪佳肴
神九航天员能在太空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这要归功于精心打造的“太空厨房”。记者了解到,“太空厨房的主要炊具是食品加热装置,包括两个产品,一个黑色控制器和一个白色加热器,都一并安装在飞船轨道舱隔板上,不需要家庭生活中的锅碗瓢盆。这个白色加热器结构采用箱式化设计如日常家用医药箱大小,却能够全自动做出一份份诸如“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水煮鱼片”等热气腾腾的美味菜肴。“太空厨房小巧、实用、可靠,在空间站上可用10年以上。”设计师樊贺斌说。
为航天员提供热饭菜的另一大功臣就是强大的电源系统。在载人航天工程一期时,由于供电能力有限,航天员怕“费电”,舍不得加热饭菜,吃的都是冷饭。载人航天工程二期使用的电源系统中,太阳能帆板的材料采用了三结砷化钾,与一期使用的多晶硅相比,发电能力提高了一倍。这也使得电源系统更强。同时,电源系统采用高压体制,减少了各种损耗。由于电能供应充足,神舟九号可以确保航天员顿顿吃上热饭。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