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劳作互帮助 田野劲吹和谐风
本报记者 徐顺东 本报通讯员 韦华杰 冉酉林 董淳林
“夏至栽秧分早夜!”这是农村流传较广的一句谚语。意思是,夏至期间,早上和晚上插下的秧苗,到秋收时产量都有区别。
基于此,属于旱区的凌云县逻楼镇,每当这个时节,群众起早贪黑抢农时。可是山间水源有限,为了能抢到水,各村之间经常起纷争。
又是一年夏种时,记者走进逻楼镇的一些村屯,却目睹田野上发生的一件件新事,迎面吹来股股和谐新风。
大洞村大洞屯的耕作区在祥福村巴闪河畔。6月13日中午时分,这里没有了赶牛的吼声,田间依然热闹非凡,抽水机正源源不断地将河水输送到田头。伴随着耕田机的声响,几十个村民抽水、耙田、插秧,分工协作、有条不紊。
大洞屯离耕作区走路要半个多小时,近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耕牛也逐年减少,单个家庭已难承担种田大任,耕作区开始出现荒田。今年夏种开始前,该屯村民小组长统一登记各家各户历年来种田所用工日,再进行综合权衡,召集全屯在家劳动力,统一出工、分工协作,重新走上集体劳动之路。
“我们大洞屯60亩水田,今年4天就可以插完。”村民杨正清告诉记者,在水库放水期间,全屯人用农用车将抽水机、耕田机和化肥运至田里,统一灌溉、统一劳动,既节约农资运输费用,又节约劳动成本,还能够保证每家的田地都得到充足灌溉,有效避免了抢水的矛盾。据了解,由于用水不统一,上工时间参差不齐,往年夏种,这里要么让水白花花地流,要么大家一下聚拢过来抢得头破血流,劳作时间持续半个月之久。“如今这么一统一,同一片稻谷成熟时期基本相同,还有利于病虫害防治和小型机器收割,往后的管理和收割成本也大大减少了。”杨正清乐呵呵地补充。
“成本倒逼出来的集体劳动,人力、物力和水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不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更加促进了乡里乡亲的和谐,现在一起种田已成了乡亲们感情交流的平台。”逻楼镇党委书记肖国权说。 (来源:广西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