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杨玉红 报道
本市为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出台了一系列减负措施,然而,调查显示,仍有部分学校提高核心课时间,减少音乐、美术、体育的课时数。对此,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呼吁道,学校不必抢跑,还孩子一个本该属于他们的多彩童年。
中小学加课现象普遍
最近,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发布了一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报告,对本市33所中小学2至8年级学生自己撰写的 “课程生活日记”进行抽样调查,对5月14日至18日一周的学校生活进行分析,得到上海市中小学生真实的课程情况。
学生们到校时间和离校时间参差不齐,最早的到校时间是早晨6:30,最晚的是8:15,均值是7:52;最早的离校时间是14:30,最晚的是17:15,均值是16:06。学生一天在校时间随年级上升,最长的达10小时,最短的6小时55分钟;城区学生的到校、离校、在校总时间要早于和少于郊区学校,中心城区和一般城区的在校总时间比近郊和远郊要少1个多小时。
语文、数学、英语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核心课。本次调查显示,每周学生实际上课要比《课程计划》多出8至9节的课时数,所有核心课的周课时数都要超过课程计划,语文课超出最多,各年级都超出1节课以上,而五年级的均值最高达到1.96,将近两节课;中心城区在周课时总数、语文周课时数上要超出其他区域3-4节课,近郊在语文周课时上要超出远郊1节课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周,学生上的音乐、美术的周课时数均少于课程计划,五年级为1.79节;各区域的艺体类课程时数不一,近郊普遍少于其他区域。
在同一个时间段,上海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做些什么?早晨到校后与上课前这段时间,学校主要开展学科学习、作业检查、自习、锻炼等活动,其中,有一半的学校在从事学科类的学习或自习;午餐时间一般都是20分钟,午休时间为25-35分不等,期间主要是学科学习、教师给学生分析作业、自习、娱乐、德育等,将近60%的学校在从事学科类学习、作业和自习。
呼吁学校不必抢跑
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直言,从这些调查数据中,还是能看到不少问题。如果学生在校的全部生活和经历都是相对集中的所谓“主课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经历是不会丰富的。
“每天900多所学校近50万小学生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开始他们一天的学习生活,他们真的快乐吗? ”“他们喜欢学习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吗? ”“如果他们不喜欢,那么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呢? ”……昨天,在上海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上,尹后庆向本市所有的小学校长发出追问。
针对小学阶段教育面临的最突出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上海在近阶段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从2008年起,本市就在一年级入学初全面铺开2-4周学习准备期,放慢教学进度和节奏,小学一、二年级,英语周课时从3节减少到2节,教学内容减少五分之二;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篇目减少35篇,从215篇减少到180篇,识字量和写字量分别减少300个和100个;在全市进行全面推迟上学时间,小学实行上午8:15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活动的作息制度;小学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全区、全学区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联考或月考。
“小学一年级刚入学时,有些孩子认识800个汉字,有些孩子只认识20个汉字,但是,升入小学四年级时,真正常用的1400个汉字,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差距。 ”尹后庆向所有的校长发出呼吁,不必抢跑,还孩子一个彩色的童年更重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