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时代,中国电影如何收复“失地”?
(上海国际电影节·文化视点)“不差钱”时代,中国电影如何收复“失地”?
新华网上海6月21日电(记者有之炘、姚玉洁)近几年来,资金对电影产业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也日益增多。但国产电影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其关键在于好的故事稀缺。
“讲一个好故事”成为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导演和投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进口大片“高帅富” 国产电影很纠结
上半年,国产电影的市场业绩可谓惨淡。截至发稿时,票房数据显示,明星阵容强大的《匹夫》《第一次》均表现不佳,票房分别仅2500万元、2700万元。而同期上档的《复仇者联盟》《黑衣人3》等好莱坞大片,票房分别达5.7亿元、4.7亿元,其中《复仇者联盟》单片一度占据内地周票房7成以上。
今年1-4月,我国电影票房为5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但其中进口大片票房在35亿元以上,占总量超过65%。考虑到暑期还有《特种部队2》《超凡蜘蛛侠》《敢死队2》等好莱坞大片“虎视眈眈”,国产电影弱势还可能延续。
今年2月,中美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接近翻番。好莱坞大军压境,尚处在“幼苗期”的国产片,不得不离开“温室”迎接暴风雨,生存形势骤然趋紧。
在进口大片“高帅富”的形象面前,国产电影相形见绌,导演抱怨院线排片不给力、院线抱怨电影不卖座、观众抱怨电影不好看的局面屡屡上演。
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产业论坛上,曾经扶持唐季礼、成龙、吴宇森走向国际影坛的著名美国制片人安德鲁·摩根指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不唯大、不拜“金” 电影呼唤“诚意”
无可否认,在好莱坞电影大投入、大制作、高科技的“大”面前,国产影片无论是投资金额、市场规模、行业成熟度都显得尚“小”。但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而言,“大小”并非问题所在。
安德鲁·摩根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过去几年的中国影坛,我几乎没有看到好的故事。”
“中国的电影人没有必要惧怕同美国同行竞争,也没有必要一味进军国际市场,”安德鲁·摩根坦言,“有好的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把本土市场做成熟了再走向国际。”
票房数据也可以看出,面对进口“大片”,国产电影并非完全没有能力“抵御外敌”,《LOVE》和《桃姐》都算不上大制作,却收获了令人刮目的票房。近几年叫好又叫座的《疯狂的石头》《失恋三十三天》,都是小投资、小制作,却用精巧的故事、真实的情感虏获了观众的心。
刚刚宣布收购美国AMC院线的万达集团副总经理李耀汉应邀参加此次电影节。“我看过很多电影剧本,其中不乏大腕儿的作品,可是万达一个也没有投。我认为好的本子必须尊重生活、尊重艺术,不甘寂寞就出不来精品。”
自2001年《卧虎藏龙》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之后,中国电影人连续数年“冲奥”铩羽而归。尽管奥斯卡不是检验国产片的唯一标准,但多少引起业内人士的反思。
“不是我们的政策严格,不是我们的设备落后,也不是我们的演员不敬业,好的文学作品才是决定电影生存的关键。”身兼作家和编剧的金鑫指出,“经典大片有哪一部是几个"闲酸人士"坐一块儿"瞎侃"而成?缺少独立主干精神、缺少孤独的创作心理、缺少原生态和现实融合、没有原始逻辑设计,出不来好电影。”
中国电影“不差钱”时代 年轻影人需要更多扶持
如果说前几年好莱坞电影一掷“亿”金的豪气尚令国产电影感到底气不足,那么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强引导扶持以及影视业赚钱效应凸显,大量资金开始逐鹿影视业,中国电影可以说已进入“不差钱”时代。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银行信贷的新宠儿。”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公司部工作人员陈洁告诉记者,尤其是随着制播分离兴起,影视业不断崛起好的制作团队和品牌,各大银行都加大了对影视业的资金支持。截至5月末,工行上海分行支持电影院线建设融资余额1.3亿元,同时给《独臂山》《遥远的约定》《长街行》等新剧集的拍摄投放了3亿多元信贷支持。
除了传统的信贷渠道,创投、信托等多元金融产品近年来纷纷涌向影视业淘金。今年5月,工行联合基金管理人、信托公司成立了专项投资于影视制作及院线的国影基金,电影节上热捧的《画皮2》正是国影基金投资的项目之一。
业内人士称,在这个不缺技术不差钱的时代,需要对年轻电影人更多支持,给他们更多机会。然而,在传统金融信贷业务中,新人组成的剧组班底很难得到支撑。
上海市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张天告诉记者,影视投资领域中好的项目大家往往一拥而上,而中小文化企业谁都不敢投。针对这一现象,上海文交所大胆探索设计新产品,让投资资金有退出渠道,缓解投资人的担忧。文交所聘请专家将整个影片的投资设计成组合产权,投资人可自行选择退出时机,也可以加入新的投资人,收益率由市场决定,大家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
作者:有之炘 姚玉洁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