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造访德法和独联体多国之后,普京第三个总统任期中的首次访华也终于到来。多家西方媒体盯着最为引人注目的天然气合作,并以其再次未能签署而将普京此访视为失败。但实际上,中俄关系并非一纸能源协议所能概括。从去年普京访华到这次访问,得到持续实践的一个进程便是俄罗斯借助中国资本对本国工业进行激活。就像普京所说的“要将与东方伙伴的合作提上日程”,中俄此次签署的几个商业项目,彰显出俄在经济上更加借重中国。
横空出世的大项目 延宕已久的中俄天然气协议目前只剩下价格这一项分歧,应当说这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如果说俄在面对独联体诸国时仍会祭出“慈父政策”的话,那么面对中国时则完全不同。中国从卡塔尔到中亚的多元进口渠道,以及俄罗斯所受到的美国页岩气和中东液化天然气的压力等因素,都决定了时间在中方一边。此次中俄双方又提出允许对方进入本国天然气下游或上游产业的提议,相信签约已经指日可待。
两国政治关系,至少在形式上,几乎走到了除缔结盟国条约外无法更好的地步。双边关系最大的短板便在经贸合作上,其一大体现便是重大项目合作每每难以达成或运行不顺。在武器贸易中,中国需求曾经救活了“苏霍伊”、“金刚石-安泰”等著名军企,也曾从俄买到先进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而今,除了航空发动机,中俄军贸止步不前。能源贸易中,无论石油还是天然气,购销合同的达成往往要经数年扯皮,2008年签署的“石油换贷款”协议若不是俄深陷经济危机实际上也很难达成。收购俄能源公司更是难上加难,“尤甘斯克”即为前车之鉴。汽车出口中,俄罗斯曾一度成为中国汽车业绩最好的出口市场,但中国车企却在2009年遭遇滑铁卢—俄政府为保护本国汽车产业将其赶了出去。俄在江苏连云港修建田湾核电站,但双方合作一直不顺畅,工期一拖再拖。最明显的例子便是2009年达成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发展合作纲要。普京这次访华期间,中国官方公布了该纲要实施4年来的情况,双方传统的木材贸易居然被放到第一位加以介绍。而当初签约时的合作名录上列了200多个项目,如今得到落实的寥寥无几。
但是自普京上一次访华之后,中俄大项目合作明显增多。目前拥有20亿美元资本的联合投资基金已经开始运作,主要用于俄境内项目的投资。俄最大的石化集团“西布尔”集团与中石化合建橡胶厂、中国万达集团投资俄北高加索旅游项目、田湾核电站第3、4期工程等一批大项目也横空出世。俄多位专家称,中国正以大规模购买海外资产的方式推动经济,建议抓住这一机会与中国合作。这与普京在竞选文章中所称的“把握中国发展的劲风”的说法相呼应。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在普京访华时称,中俄应多进行大项目合作。
俄方受惠良多 新达成的这些合作项目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基本都是利用中国资本在俄进行项目建设或在中国销售俄罗斯产品和技术。而两国共同出资的联合投资基金,将在未来由中方私人资本补充至40亿美元,其投资也主要指向俄境内项目。
万达集团投资北高加索旅游资源的项目,是当地促进旅游发展的专门集团成立以来所获的最大一笔注资。该项目主要位于达吉斯坦,也就是现在俄剿匪行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俄《生意人报》援引专家的话称:“中国人在冒险。”这种冒险显然为俄政府所乐见。通过旅游业振兴北高加索地区进而改变那里恐怖分子频出的局面,是克里姆林宫自2009年以来就一直坚持的方略。
此外,田湾核电站第3、4期工程的项目更富“照顾”俄罗斯的意味。在该站第1、2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曾出现大量质量问题,而俄方解决问题的态度十分消极。而这次,第3、4期工程又被交给了俄方。这恐怕只能理解为协议附着了太多政治意涵。
而已在香港上市的“俄铝”集团则借助两国政府的平台,同中方签署了多个办联合企业的合同,以扩大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据“EN+”集团总经理沃雷恩采夫在“回声”电台的介绍,“俄铝”老板、叶利钦孙女婿杰里帕斯卡正在积极学习中文。
所有这些项目都体现出对中国资本和市场的渴求。从几年前合作艰难到现在的渴求,这种明显的改变当然不会凭空出现。
经济转型之需“倒逼”普京 所有这些都与近段时间俄最为深刻的变化—普京传统经济制度的松动联系到一起。普京在重返总统宝座之后立即签署了一份命令:政府在2016年之后退出大部分非资源性行业。同普京当权的12年间所实行的经济政策相比,这道命令显然有着一种颠覆性的意义。
普京前12年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可大致概括为“重新国有化”及“变相国有化”。拆解“尤科斯”集团的结果是将其国有化。在大部分重要产业中,普京都建立一个或几个“国家集团”进行统领式的发展。而且,即使国家不控股的企业或公司,普京也往往利用威权统治给商人阶层留下的恐惧来进行“遥控管理”。区别于别列佐夫斯基等老一代富豪,俄当下的绝大多数新富豪只有一个生存准则,唯普京马首是瞻。阿布拉莫维奇遵循这一准则,生存得很好,众多富豪均进行效仿。如此一来,普京客观上取得了对商人阶层的控制权,从而建立了“大一统”式的经济管理体系。这种特殊经济体制也构成了普京权力体系的一个支柱。如果不受到冲击,普京大可不必对其进行改变。但这套经济体系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过于偏重油气,致使传统的重工业受到“荷兰病”的挤压持续衰落。
由于普京权力体系对社会的侵蚀,创新经济找不到合适的土壤,偌大的俄罗斯,只剩下了油气等自然资源以及传统的重工业这两大经济支柱,而前者显然对后者构成挤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轨迹再次显现:如果油气价格能持续坚挺,这种模式当然也可以持续,但如今油价跌至100美元以下,天然气则受到了美国页岩气的强烈冲击而面临大幅降价的风险,由此,苏联解体的前车之鉴便摆在普京面前。那场灾难的一重原因,便是石油价格的猛涨使得勃列日涅夫错失了二次发展重工业并投资创新产业的历史机遇。同样,这些年俄重工业已经凋零得不剩什么东西:曾经让苏联人相信自己可以战胜美国的“拉达”汽车即将在俄停产,花了10年造出来的客机SUPERJET-100有80%的部件进口自国外,“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的母厂已经破产,被“苏霍伊”吞并的“米格”只剩下了米格-35战机还值得期待却找不到买家,新造的常规潜艇被本国海军厌弃,装甲车连本国士兵都因安全性太差而不敢坐。
审视上述局面,普京可谓失去了12年的“战略机遇期”。好在去年末今年初的大示威给了他清醒的好机会:要么政治改革,要么向社会放出更多经济发展机遇。最终,普京选择了后者。他手下的警察强力应对了其当选后的一系列示威并在杜马通过了提高未获批准示威的罚款额度的法案。而另一方面,经济改革在其一道命令之后即将起航。俄政府刚刚制定了“二次私有化”计划,这一遭到不少抵制的计划在普京的这道命令之后被赋予了更多实质性内容。
如今财政虽未陷入困窘,但要完成经济转型显然不是俄政府可以独力完成的。普京急需外部投资。而此时,西方的投资仍在加速外逃。仅今年前5个月就流出了455亿美元。这样一来,到处寻找出口的中国资本就成了普京的首选。中俄两国便在这一背景下获得了双边关系新的一重合作内容,一批大项目横空出世。
可以说,这是俄困窘的经济局面对普京形成的“倒逼”,意外促成了中俄两国商业上的接近。鉴于普京的这番“东顾”带有权宜色彩,在商言商便是中国眼下与俄罗斯打交道的准则。将战略利益与商业利益严格区分开来,这是需要继续坚持的一大原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