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瞭望
版权资产:激活“沉默”的金山
尽快摸清家底,完善制度,将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这座沉默的金山开发好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赖少芬孙丽萍李志勇闫甲佳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走访文化企业、版权交易等机构了解到,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意识普遍较为薄弱,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导致多年积累的版权权属不清、资源难以盘活。如果能出台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尽快摸清版权家底,同时建立版权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扶持版权交易市场,引导文化企业切实开发、利用好版权资源,将大大提高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实力与底气。
大量版权资产成为“沉默”的金山
据了解,我国现有国有文化企业9000多家,账面资产规模近1.4万亿元,但其中主要是固定资产。由于版权形式特殊,价值难以确定,国有文化企业的大量版权没有被认定为资产,处于长期闲置和未开发状态。
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大多把版权资源当成历史资料简单保存,多年积累的版权成为“压箱底”的“沉默”资产。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国有文化企业往往都拥有丰厚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版权资源。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社长张晓敏说,仅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旗下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拥有民国至今约8000种连环画中约60%的版权。
文化企业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并没有将包括版权在内的无形资产纳入其中,这部分资产往往被忽视。中国唱片总公司(下称“中唱公司”)总经理周建潮说,作为一家“老字号”国有文化企业,中唱公司拥有13万金属母版,4.5万多条录音母带,这些是企业真正有价值的资产。
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珠影”)党委副书记黎鹤透露,珠影集团也积累了很多“压箱底”的作品。根据近期的梳理,共有故事片300多部、纪录片500多部,集团下属的白天鹅音像出版社有歌曲1万多首,下属的乐团有歌曲和节目几千部,还有很多没有拍过的剧本,版权存量丰富。
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殷秩松认为,长期以来,国有文化企业缺乏版权资产管理,多数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家底”,导致大量国有版权闲置,阻碍了这些企业依托优势版权资源的运营进一步做大做强。
缺少保护开发面临流失风险
版权资产作为文化企业的核心资源,一直以来都较为缺乏规范管理,引发了多方面问题。北京版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一宏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很多企业缺乏对版权资产的清晰记录,经年累月后,版权资产的权利状况模糊和混乱,甚至连资产的介质都已遗失或损坏。
周建潮说,中唱公司有很多作品只能凭借当年出版的封套或母版来证明自己是版权拥有者,此外拿不出合同或其他法律文件。还有一些作品,当时署的是艺名或是集体创作,版权也不好认定。类似的版权不清的情况,在现有13万母版中至少占70%。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媒资中心主任赵晖说,南方传媒集团多年来积累的节目资源量庞大,仅集团下属的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和广东电台就有36万余小时的视音频资料,但很多资料历史久远,从制作或购买之初就没有建立相关的版权档案,造成大量的节目版权信息模糊不清,目前基本确定拥有完全自主版权的资料不到三分之一。
周建潮说,版权不清导致很多作品在市场化时遇到困难。比如著作权法规定要有表演者的许可才能进行授权,但是中唱公司有不少作品已经找不到表演者,又没有办法补齐各种文件,导致作品开发难度大。
珠影行政部经理陈捷说,珠影集团下属的白天鹅音像出版社曾为签约歌手量身打造了很多歌曲,但在权属关系上大多跟词曲作者没有约定,现在对这些作品想进一步开发面临较大困难。
另外,部分版权资产面临流失风险。陈捷告诉本刊记者,珠影在1990年代曾经将109部电影永久性卖断,当时以为只是卖出电视台的播放权,但后来又出现了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由于缺乏长远考虑导致这些作品的新媒体版权流失。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国有文化系统存量版权尚未理清的情况下,互联网产业强势崛起,推动了数字版权产业的大规模、超常规发展,给国有文化企业的版权资产管理和运营带来了新问题。
目前,国有文化企业尽管拥有丰厚的存量版权资产,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开发运营,在数字版权产业的竞争中普遍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以出版业为例介绍说,现在出版物的数字版权估计只有10%~20%掌握在传统出版社手中,而现在的作者更加“精明”,基本都不会将数字版权交给出版社运营。
此外,国有文化企业整理开发数字版权的成本高昂。周建潮介绍说,作为1949年至1980年中国唯一的音像出版机构,中唱公司计划将存量版权作品数字化,进行编目,存储在数据库里面,以利于将来进行数字版权的开发利用。但梳理存量版权的费用较高,仅老唱片保护工程的预算就高达1亿元。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蔡纪万认为,通过数字版权交易把中国文化产品输向海外市场,具有价格高、便捷等优势,“在摸清国有文化企业版权‘家底’的过程中,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不能忽视数字版权这一增长潜力很大的新兴领域”。
尽快突破两大难题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难度较大。
一是确权有难度,二是价值难衡量。由于版权具有权利组合复杂、未来收益难以确定等特点,其资产价值的评估一直是难点,价值的难以衡量,也影响到文化企业融资,使所拥有的版权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旗下的百年文化品牌“朵云轩”曾考虑引进外资,接轨国际先进的艺术品经营管理理念,筹备成立合资公司,但最后因为“朵云轩”版权、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无法确定,和外资合作无法推进。作家出版社也有类似困惑,与银行间的融资项目遭遇难题。
国有文化企业还面临侵权难以认定的情况。许多文化企业在版权上“大投入”并没有产生“大回报”,其主要原因就是版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在相关侵权案件中,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侵权难以认定,存在举证困难和维权成本高的问题。
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家新认为,国有文化企业的版权资源经过梳理和价值的重新认定,其价值和规模甚至能超过固定资产。“版权资产利用得好,是一座‘挖掘不尽的金山’,能支撑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但如果存量不清、运营不善,就有可能成为‘无底洞’。”
王家新建议,尽快着手摸清国有存量版权资产规模,全面掌握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数量、种类、权属和使用等情况,为推动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运营打好基础。同时,研究制定加强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的规范意见,要求国有文化企业加强版权来源、介质、权属、授权和收入等方面的管理,可以在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中开展版权资产管理试点,并将成果加以推广。
殷秩松认为,规范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当务之急是解决“家底不清”问题。之后可以从实物管理入手,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对版权进行清理、确权、登记。他建议,应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使清理工作有章可循,并考虑建立补贴机制,调动文化企业的积极性。此外,可引入专业版权服务机构,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版权清理进程。
修渠铺路引水快流
业内人士表示,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版权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扶持版权交易市场等,引导文化企业切实开发、利用好版权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一,研究制定版权资产评估办法,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葛笑政、陈一宏等表示,针对版权资产评估难题,一些版权服务机构和高校已成立课题组,专门对版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评估参数等进行深入研究,建议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业内专家进行专项攻关,出台业内公认度高、操作性强的评估标准体系,逐步建立版权资产价值评估机制。
“和企业的有形资产不同,版权资产的‘估值确价’有自身的特点:使用产生价值,交易体现价值,价值动态变化。”殷秩松认为,版权价值评估有较大难度,现阶段可以“从监管大宗交易入手,不涉及交易、融资时,暂不进行评估,在版权资产进入交易环节后启动价值评估”。
第二,加大力度扶持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文化要素交易市场,为版权资产的开发利用打造规范、高效的市场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曾繁文、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彭中天表示,“摸家底”只是一个开始,管理版权资产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版权开发,通过授权、许可、转让等多种形式实现版权资产的持续开发和保值增值。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一批运作规范、富于探索创新精神、辐射能力强的版权交易机构,提供版权登记、挂牌交易、动态报价、交易撮合等服务,推动文化企业盘活版权资产。同时,鼓励设立版权基金、版权信托等,放大交易规模,优化资源配置。
第三,发挥财政引导作用,提高企业开发利用版权资产的积极性。王家新认为,国家应从财政上支持国有文化企业版权管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作用,利用财政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国有文化企业版权出口,对版权出口业绩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将低端产品出口转变为高端版权出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