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捐赠台湾旗袍 称是当时上流社会女性时髦
2012年06月24日13: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6月24日电(记者 夏毅)日前,已过60岁的美籍华人陆蓉之将自己及母亲珍藏多年的3件台湾旗袍一并捐赠给了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称,这是该馆首次接受台湾旗袍的捐赠,丰富了馆藏。
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染着一头红发、穿着高跟鞋的女士已经61岁了,24日,陆蓉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在台湾,穿旗袍是上流社会女性的一种时髦。而且目前侨居在国外的华人,特别是一些老太太很多都着旗袍,“已经成为她们的习惯,改变不了了。”
她笑称,自己很喜欢旗袍,以前也非常适合穿, 只是现在胖了,“穿不下。”
华装绮丽,风姿绰约,这便是穿上旗袍的中国女性形象。一百年来,已成为东方女性的经典造型。
目前,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近110件自晚清到当代的旗袍作品向观众展示,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百年旗袍的演变过程。
陆蓉之说,母亲是台湾最早做高级定制旗袍套装的,甚至可以说带出了当时穿旗袍套装成为官夫人的风气。“以前蒋经国的夫人蒋方良会来妈妈店里做衣服,但由于蒋夫人比较节俭,母亲店里的衣服很贵,后来她就不怎么来了,但是她孝字辈的媳妇经常来。一般有钱人家的夫人白天都是穿旗袍套装,晚上则是旗袍搭配高贵的首饰。”
因为出身世家,陆蓉之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穿上旗袍了,并且她本人也受到了西化影响,“不仅穿旗袍,我还穿迷你裙,戴大镜框的塑胶眼镜,当时很少有人这样打扮。”
据记者了解,陆蓉之捐赠的三件旗袍中,两件是母亲的,一件旗袍是她自己的,“这件定制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我从国外带来的一块棉布,然后进行加工,我还在领口装饰了一个迷你的塑胶眼镜。”按照她的话讲,是“作为小时候的美好回忆。”
新式旗袍从1920年代流行以后,到1930年代进入黄金时代,其款型受国际女装风潮影响较大。1940年代之后,旗袍趋向以简洁、使用为主要特色。1950年代之后,旗袍渐渐从大陆女性生活淡出,成为中国一些文艺工作者和国家领导人夫人出访时的礼服,在香港、台湾地区和侨居各国的华人中,旗袍持续存在。
旗袍设计师杨琳告诉记者,目前在杭州,定制旗袍的多为婚庆、主持礼服用途,不过在上海,定制旗袍的店还保留了较多。
据当时媒体报道,上海女学生是旗袍的流行先锋。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可以说有着浓重的旗袍情节,1920年出身于上海租界的她,家庭显赫。因为非常喜爱旗袍,她也有各式各样的旗袍,她曾说过“我们都中了"束身旗袍,流苏披肩,阴暗的花纹里透着阴霾"的毒。”
陆蓉之,美籍华人,著名策展人、艺评家。现任上海当代艺术馆创意总监、上海外滩18号创意中心艺术总监,并在台湾实践大学设计学院专任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兼任教授,还担任美国加州国际艺术基金会亚洲地区策展人、台北当代艺术馆基金会董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客座教授等职。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就学,获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美术学士及硕士。现旅居美国洛杉矶及中国台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