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欧阳开宇)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24日成功实施第一次手控交会对接。此次对接任务在航天员刘旺的手动控制下完成。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意味着中国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自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飞行乘组首次进驻天宫一号以来,组合体运行正常,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各项科学实验顺利实施,实现了短期有人照料的组合体飞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在业界看来,手控交会对接任务难度较大。航天员为此进行了6个自由度、12个方向的操控训练。神舟九号“飞天”后,航天员实施了在轨训练,进行了组合体撤离训练,对手柄进行了试操作。而此前,航天员刘旺在地面训练手控对接过程已超1500次。
中新社记者今天在飞控大厅的直播显示屏看到,中国首批航天员中年龄最小的刘旺,左手紧握调整飞船方向的平移手柄,右手则把握着调节飞船姿态的姿态手柄,密切观察着飞船仪表参数和对接图像,不时轻轻地拨动手柄,最终刘旺顺利完成任务,三名航天员微笑着向摄像机镜头挥手示意。
中国载人航天按照“三步走” 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此次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首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进一步验证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全面验证天宫一号保障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功能、性能以及组合体管理技术等,在中国载人航天发展“三步走”战略中具有关键作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指出,空间科学研究、开发空间资源等活动都是一个长期过程,离不开空间站平台。载人飞船只是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飞行时间短,有效载荷重量小,而空间站规模可以比较大,在轨运行时间长,是保证人类空间活动的最有效的空间设施。交会对接使得运输工具和平台得以联接在一起,不仅能把人送进空间站,还可以用于货物补给和空间站建造。
这几日,中国3位航天员已在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开展了航天空间医学实验,其中,很多实验和实验方法是第一次在轨使用,实验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对于进一步认识人在空间长期飞行的生理变化规律、完善将来中长期飞行健康保障技术、提升人在太空作用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将来空间站的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