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来乐福托老服务中心,88岁的赵学良老人在这里生活了一年。摄影/本刊记者 甄宏戈 |
在养老压力日增的当下,社区配套托老所或将成为传统家庭养老和政府福利养老之外的有益尝试
本刊记者/ 黎广 (发自北京)
需要护理型照顾的老人,能否在小区内“就近入托”?
6月15日,北京市通州区民政部门提出,将出台一份《新建居住小区配套民政服务设施接收管理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区内规划新建小区人口在3000至7000人规模的,必须提供每千人5张养老床位。
京贸家园的托老所就属于这种社区托老所,作为新建小区的配套设施,该托老所将与小区同时投入使用,以便将来入住小区的老人能“就近养老”。
虽然托老所的两层楼目前仍空着,但不意味着没有老人需要入住。京贸家园物业公司的负责人说。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通州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2.6万。而养老所病床总数4587张,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是3.6张。而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意见》原本是2006年出台的一项政策,旨在让开发商在修建新楼的时候,考虑到小区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最终没有落实,目前这项政策是被重新细化,以备执行。
托老所“旱涝不均”
尽管供需关系如此紧张,但并非每所养老机构都满员,由于地域的差异,通州区的一些养老机构门庭若市,有的却门可罗雀。
在通州梨园小稿村,顺着热闹的北京现代音乐学院一路向南,建筑物逐渐稀少。一条泥石路面的尽头,是北京市来乐福托老服务中心,门柱上的铜质铭牌上写着:北京市通州区托老助(残)所,颁发单位是北京市通州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只是这儿大门紧闭,锁头挂在铁门里面。
柴玲是这家服务中心的创办人之一。这是她在这里生活的第12个年头。
12年前,她和几个朋友合股,在小稿村以每年2万元的价格租下7亩地,建设托老服务中心,最初的设计是60张床位。
但十几年里,因为选址偏僻,这家民营托老服务中心的经营并不太好。目前只有十几个老人。“现在,我们每年都会有十万左右的亏损,虽说照顾老人善终是积德的事,但最后,我们却陷入了前后近百万的亏损之中。”柴玲说。
亏损的大头是护工工资、平时开销和冬季取暖费上。柴玲说,目前的用电,也是以商业用电的价格缴费。“虽然民政部门平均每月对每个老人有200元的补助,但和日益增加的开销比起来,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现在托老所的情况是没有收入,没有投资,处在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在柴玲的托老所,曾经住过105岁的老人,柴玲对此非常骄傲,“来过我们这里的老人和老人家属,都觉得我们这服务还不错。但由于地里位置靠近农村,所以每个月1500元至2500元的费用,对当地人来说还是难以承受的。”
在养老机构服务费调查中,76.6%的人能承受每月1500元以下的养老标准,而能承受1500元至3000元的只有20.7%。
相比之下,政府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境况要好得多。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