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参与式扶贫让贫困农民当家做主

2012年06月25日10:15
来源:新华网
(“三西”扶贫开发30年)参与式扶贫让贫困农民当家做主

  新华网兰州6月25日电(记者陈俊、谭飞)12年前,当甘肃静宁县靳坪村村民用土豆投票来行使权利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参与式理念进入中国扶贫行动的开始。如今,保障农民对扶贫项目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已成为中国所有扶贫项目的重要基本原则。

  “三西”地区是中国扶贫主战场之一,也是扶贫方式创新的试验场。当年参与式扶贫的推动者,甘肃省扶贫办原副主任任燕顺认为,这是中国扶贫与世界扶贫在理念和方式上的互动,也是有效地吸纳与借鉴。

  参与式扶贫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力推的理念。甘肃省扶贫办愿意在其贫困地区率先试点的原因是,经过将近20年的政府持续扶贫行动,如何更好地调动贫困农民的积极性,提高贫困资金使用效率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任燕顺回忆,政府扶贫项目在实施中逐渐成为自上而下的决策和执行过程,结果是可能存在扶贫项目的供给与贫困者的需求发生脱节,进而影响到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和效率。

  静宁县界石铺镇李堡村村支书李占农说:“扶贫的钱是上面给的,干什么是上面定的,村干部和村民都是按要求干活。”要么钱不够,要么扶持的对象不是村庄发展和村民脱贫最急需、最管用的。“这样就会带来积极性和效果问题。”

  参与式扶贫的积极推动者们曾乐观地认为,一旦赋予贫困农民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扶贫效果将会带来重大改变。

  但是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一些对参与式扶贫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这种理念在解决扶贫的上下结合方面的确有先进之处,但是被赋权的贫困农民短时间内仍难以解决知识欠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李堡村也是最早的一批参与式扶贫试点村之一。但是十多年后,李占农谈得最多的并非参与式扶贫,而是资金投放量更大的整村推进扶贫。而被誉为参与式扶贫第一村的靳坪村,按当地扶贫部门的说法,其扶贫效果也并不理想。

  负责外资扶贫项目的甘肃省扶贫办副主任王浩林认为,“三西”地区是中国区域开发式扶贫始发地,不少推广到全国的扶贫新模式也是率先在这里试点,“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和吸纳外部的经验都有益于整个扶贫事业的发展,最终受益的是贫困农民。”

  界石铺镇王庄村村民翟必胜说,上世纪70年代基本吃不饱,80年代渐渐能吃饱,90年代以后就越来越好。“没有政府的扶贫,山沟沟里头盖不起这样好的新房。”

  翟必胜一直在家种地,他的兄弟们则出去打工。“他们打工比我挣的钱要多些,但是受的委屈也多些。”翟必胜说,“现在生活在村里也很不错,从上到下都越来越尊重和支持我们农民的想法。”

  作者:陈俊 谭飞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