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东走欧洲 记者带您“探”石油
本报记者分赴多个石油重地采访 对话各国石油部长及权威专家 力图还原真实的“石油王国”
文/本报特派伊朗记者王飞
从50美元到147美元,用了一年半;从147美元到30美元,只用了半年;从105美元到77美元,则只用了51天……“过山车”式的油价走势,把全球经济弄得乌烟瘴气。毫无疑问,全球经济前行的步履,已经被牢牢绑架在石油“战车”的车轮上。
作为经济命脉的石油,为何像一头发疯的狮子焦躁不安?背后是石油资源的奇货可居还是资本的阴谋?是全球消费市场的有力支撑还是资本对中国崛起的围剿?未来的石油价格又将会何去何从?为了拨开层层迷雾,本报特派多路记者,分赴“石油咽喉”中东霍尔木兹海峡、“石油重镇”俄罗斯、“石油之城”欧洲等地实地采访,并对话各国石油部长及国内外权威专家,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石油王国”。
本报今日率先推出“伊朗篇”,带您详细解剖油价躁动对伊朗石油开采区的影响。伊朗石油城阿巴丹、中东石油“咽喉”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首都德黑兰等地都留下了本报记者的身影。
(相关报道详见A3版)
作者:相关详见A3版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