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进校园”效果堪忧
温国鹏
北京全面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下学期起,全市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小学版)将正式启用。据了解,中医进课堂只作为中医知识推广,非硬性规定的课程,不会进入中小学课表,也不安排考试。(6月25日《京华时报》)
不得不说,在某些人眼中,孩子们还真是万能的,不然的话,为什么振兴中医也要从娃娃们抓起?尽管力推此项工程的北京市把“中医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和好处说了一箩筐,但是落到民众耳朵里却一点儿都不新鲜,甚至有一种老生常谈的感觉。
我们还记得,2008年3月,教育部在一片争议声中在全国10个省份的部分中小学试点“京剧进课堂”。而现实是,我们很难给“京剧进课堂”的成绩打一个及格线以上的分数:据中国教育报2011年5月14日的一篇调查报告显示,因为启动试点后便没了下文,再加上有课时、经费、师资、学生基础等候几道坎的存在,使得“京剧进课堂”基本上成了一句口号。
并非是我们存心等着看“中医文化进校园”的笑话,实在是有了“京剧进课堂”的前车之鉴,让人为此捏一把汗。与京剧相比,中医文化更加博大精深,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接受的难度恐怕比京剧还要大。我们很难想象,小学生们能对那些成年人都很难理解的阴阳调和、经脉穴道学得津津有味。民众当前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中医文化进校园”如何避免步“京剧进课堂”的后尘?如何解决师资问题?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一个非硬性规定、也不参加考试的课程如何避免成为“花瓶”?
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没能解决,就急急忙忙地上马,其结果只能是让“中医文化进校园”变成另一个“京剧进课堂”,甚至演变成不折不扣的“政绩工程”,除了增加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外,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如果真的再来一次“画虎不成反类犬”,那可就不仅仅是一次失败的中医文化知识推介,更主要的是,我们还有多少传统文化禁得起这么折腾? (来源:长沙晚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