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网·独家报道】空巢老人占比高的老城区,如何解决社区养老问题?天平街道嘉善居委会成立了一支晚晴关爱志愿服务队,由14名平均年龄62岁的志愿者,照顾40位平均年龄85岁的特殊困难老人。通过结对开展互助,让独居老人在社区感受家庭养老的氛围。
两个月住院天天送饭菜
“五六十岁的老人照顾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从家庭结构来讲,正好是一代,沟通上没有障碍。”6月25日,嘉善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冯晓云向记者介绍,该居委会所在的是老式石库门小区,常住人口322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912人,80岁以上达258人。她说,晚晴关爱志愿服务队是去年3月成立的,希望通过不同年龄间的互助,让小区居民有一个家庭式的养老环境,特别是解决孤老或高龄独居患重病的老人无人照料的问题。一年多来,志愿者先后将6位突发疾病的老人送往医院抢救,挽回了他们的生命。而在此前,曾发生过老人在家死亡5天后才被发现的悲剧。
嘉善路119弄某号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妇,妻子施女士患有眼疾,丈夫董先生有老年痴呆症。晚晴关爱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刘康民与施女士家结对。去年的一天39度高温,施女士打来求助电话,说老伴突然不见了。刘康民冒着酷暑找了大半天,最后在国泰电影院门口找到董老伯。然而,董老伯当时神志不清,不肯跟着回家。刘康民反复劝说无济于事,恰巧碰到其他逛街的邻居,用轮椅把董老伯送回家。
今年3月董老伯因病住院,惦记着吃家里烧的饭菜,刘康民每天几趟往返送菜送饭。董老伯住院的2个多月,刘康民跑医院没少一天,很多住院病人还误以为他们是“父子”。施阿婆25日在接受新民网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家的麻烦事情,包括住院、配药等,都是小刘一手操办的”。其实,这个被施阿婆称为“小刘”的刘康民,今年已有50多岁。他还同时结对照顾小区的3个老人,其中一位93岁的老人,连衣服都是“小刘”帮着洗的。
27年邻居情谊甘愿付出
郑筱珍老人住在石库门的3楼,上下楼梯仅半米宽,特别陡峭。记者见到她时,她说不清楚自己的年龄。据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老人今年89岁。她儿子在远洋轮上工作,长期出差在外。照顾独居郑阿婆的活,由晚晴关爱志愿者来承担。结对的王曼萍平时烧好吃的菜肴,总会给郑阿婆端上一碗。郑阿婆眼睛不好,其中一个眼睛已经失明,洗衣服等日常家务也由王曼萍“包揽”。
今年4月,郑阿婆在家不小心摔成骨折,躺在床上多月。期间,虽有一位护工照顾,但王曼萍还是每天去老人家问寒问暖,给老人送佳肴,并按照老人儿子的托付,代为保管医保卡、工资卡等。聊起王曼萍,郑阿婆说:“她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把工资卡放在她手里没啥不放心的”。
王曼萍对记者说,她自从嫁到嘉善社区,与郑阿婆成为邻居有27年。以前老人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帮自己领孩子,还帮助收晾晒在外的衣服。如今,郑阿婆岁数大,生活不能自理了,照顾老人是应该的。
为了照顾老人不愿搬离
住在嘉善路117弄某号3楼的老人黄金妹,今年已有80多岁,她的两个子女都不在上海。黄阿婆独居生活,腿脚不便,一直为下楼去买东西而烦恼。
“以前出门买菜,从一楼爬上楼梯有40多个台阶,一手攀着台阶一手拎着东西,每次都是胆战心惊,生怕滑下去。”黄阿婆对记者说。有了晚晴关爱志愿服务队后,黄阿婆不再为出门购物犯愁。每天早上8点,志愿者唐龙森把买好的菜送上门,傍晚还来与黄阿婆家聊天,问长问短,了解她的需求。
久居在家的黄阿婆想在春节出门看看热闹,唐龙森不顾自己已68岁,手推轮椅带着黄阿婆逛淮海路。唐龙森每天照顾小区内8个老人,连节日都顾不上与家人团聚,他说“这样的忙碌,让人感到心里踏实”。
据悉,唐龙森家人都住在在闵行,为了继续照顾那些有特殊困难的老人,他依然“坚守”在嘉善社区。
天平街道社会保障科王莹科长向新民网表示,街道今年计划拨款40余万元,奖励类似晚晴关爱志愿服务队这样对居民区自治创新建设做贡献的项目。(新民网记者 卜春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