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站长聊“书屋”
本报记者 向国生 廖声田 通讯员 朱常青 许志华
6月6日清晨,微微细雨,慈利县江垭镇文化站长王宗军起个大早,摸把脸就匆匆往城里赶。昨晚,他在文化站QQ群里收到通知,说农家书屋的书架到了,要尽快拉回来分发到各村去。
这次进城,王宗军要拉30个书架,装配5个村的农家书屋。等这5个村完善设施后,那么江垭镇每个村群众都将有借书、看书的场地了。
起早赶到县城,王宗军还是落到了别人的后面,有5个乡镇文化站长比他还早。彼此都是老熟人,一见面,撒了支烟,在等候装货之时聊开了。
“农家书屋建了5年,效果的确不错。”
金坪乡的赵站长讲了一个故事:金富村有对小两口,丈夫高中毕业,却不思长进,天天打牌不管事,媳妇嗓门高,经常撵着骂,闹得鸡犬不宁。当2000余册的图书进村后,丈夫随意翻了几本书,不知不觉入了迷。后来还借了本养殖技术的书带回家,跟媳妇争吵到半夜,就是吵着要养猪。一个月后,两口子竟然搞起了养猪厂,第一年就赚了10来万,“现在没有时间赌了,两口子再也不吵了。”
而高桥镇的李站长谈到一个怪现象,新建农家书屋的村看书的人越来越多,前几年早建的村看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其中原因是新书看成了旧书,吸引不了村民了,但知识在不断更新,所以,只要哪个村书屋刚建好,连周边村的群众都赶来看。
“要是每年能及时地补充些新书来就好了。”李站长说,每村配送的图书不大一样,尽管镇文化站组织各村管理员将图书换着看,可也不是长久之计。
“最恼火的是,书屋不好管理,书籍流失严重,怎么办?”王宗军请教大家。
“这好办,要把握3点,一是选好址,二是选好人,三是勤登记。”苗市镇唐站长给大家出了个“金点子”,建书屋选在村部不如选在农户,随时有人照看;管理人选村干不如选老干,老干耐心细致;喊得勤不如记得勤,图书去向一清二白。
“有什么更好的经验,大家在QQ群里聊哦。”
说话间,书架已装好,相互招呼一声,跳上车一踩油门,装满书架的大卡车欢快而去。 (来源:湖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