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题:中航油劳务派遣工的心声与新生
中新社记者 肖莹莹
从劳务派遣工到正式合同工,这种身份转变给张立松等飞机加油员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收入和福利待遇的增加,但在他们眼里,“身份转变后,再也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尊严比待遇更重要”。
今年29岁的张立松来自北京顺义区农村,5年前与北京万事通劳务服务中心签订劳务派遣合同,成为中国航油华北公司首都机场第二航空加油站的飞机加油员。
“那时候,感觉自己只是一名会给飞机加油的打工仔。内心深处不时有隐忧,担心中航油有一天会与劳务公司解除派遣合同,自己由此失去赖以养家糊口的工作。” 张立松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让他内心感到不踏实的另一原因是,虽然自己和正式工混岗上班,但“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职业发展的玻璃天花板更是横在他们心中的一道坎。
张立松坦言,彼时的自己,内心缺乏热情,工作缺乏主动,肩上缺乏责任,“眼睛时不时还要向外看,看能否找到比中国航油更好的工作”。
这种工作状态无疑是用人单位最不愿看到的。在中航油,飞机加油属于关键生产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职业技能。
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赴首都机场航空加油站的一次调研让中航油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孙立发现,占飞机加油总人数30%的劳务派遣工“思想不稳定,钻研业务的劲头不足,人员流动性大”。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孙立提出劳务派遣工择优转制三年规划,即从下属的华北公司做起,三年内全部解决飞机加油员等关键岗位的劳务派遣工择优转制问题。
2010年1月9日,中航油下发了《关于加强集团公司关键生产岗位劳务用工管理的通知》。“这是中航油劳务工们终身难忘的日子,也是我们获得新生的起点。”张立松说。
在经历申请、初审、初试、测评、公示、报批诸多环节后,张立松以98分的总分,有幸成为2010年首批转制的42名劳务派遣工之一。
“所有这些环节都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和张立松同一年转为正式合同工的白刚向记者介绍说,最初自己也对择优转制的公平性产生过怀疑,“担心没有任何背景的我能否转制成功”。但观摩测评全过程后才发现,转制候选人要经过员工级、班组级、站级多维度的民主测评,“根本做不了手脚”。
张立松和白刚的职业发展空间也豁然开朗。他们在晋级、晋档和晋升方面的上升通道和正式工一样畅通,二人目前均已成为所在航空加油站的分队长。
刚迈入不惑之年的白刚表示,转制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如今他一心一意地要在中航油干到退休,“工作稳定了,收入增加了,底气也足了,买了车和房,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以中航油华北公司为例,同一名飞机加油员劳务工,转制后的各种工资福利年均可增加16689元左右。同时,与中航油签订劳动合同后,他们成为企业真正的一员,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参加企业党团和工会组织活动,荣誉感、自尊心得到满足。
截至目前,中航油已有162名劳务工转制。尽管相对2305人的劳务工总数来说,这还只是开始,但其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已经充分显现出来。
据初步统计,实行择优转制2年来,中航油华北公司的劳务工整体流失率从15.22%下降到5.19%,队伍稳定性明显增强。
最让中航油领导们感到欣慰的是,劳务工们的违规操作现象几乎杜绝,企业连续多年实现无安全事故。
时下,“劳务派遣工”已成为中国举国上下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正在北京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获得审议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剑指”在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的劳务派遣乱象。
无疑,中航油的步伐迈在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前面,其择优转制的创举亦具有开拓意义。(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