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藏区行)探访深山中的藏传佛教寺院诊所
新华网昆明6月28日电(记者 端木来娣 李云路 杨跃萍)大门24小时敞开、只有两名僧人值守、门口挂着一个棕色的“+”字牌……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川滇藏交界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有一处隐没山林的特殊院落,这里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东竹林寺诊所所在地。
东竹林寺是德钦县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东竹林寺的扎唐活佛精通医术、一心向善,将修行的静舍水边寺前院辟作诊所,给寺院的僧人和附近的村民诊病。
从德钦县城出发,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一个多小时到达水边寺。虽远离集镇,诊所却并不清闲。“经常天还没亮患者就到了,有时晚上10点也有来看病的村民。”安翁登巴说,他是东竹林寺的僧人,也是诊所的医师和主要负责人。
诊所大门的门槛上加了两根木桩,要把腿抬很高才能跨过。安翁登巴说,这是因为大门应病患要求需24小时开放,抬高门槛是为了防止有大牲畜进来。
今年44岁的安翁登巴1996年开始师从扎唐活佛学医,又到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医院学习了一段时间。“掌管”诊所十多年来,从老人到孩童,从常见病到疑难杂症,安翁登巴都看过,逐渐树立了好口碑。
安翁登巴介绍,诊所自1997年开业以来,平均每年接诊超过1700人次,上个月接诊了100多名病患。大部分病患是附近的村民,也有来自四川的藏族群众,还有从山东、江苏专程赶来请他诊脉的回头游客。
诊所只有十五六平方米,但收拾得井井有条。一侧靠墙处用来放药柜,100多个小抽屉分门别类装着各式药品,每个抽屉都用藏文写着药名。一些治疗胃病、跌打损伤的常用药,就用瓶罐装着放在外边。另一侧则放着一张书桌,是安翁登巴的诊台。
诊所的药非常便宜,一般一付药只需7毛钱,一个疗程下来花费不到20元。
“我们的药只收成本价,不会挣老百姓的钱。”安翁登巴说,很多药材是到海拔四、五千米的白马雪山采来,自己加工的。一些无法自己制作的药,诊所会去州里购买,也是以成本价卖给病患。
诊所位于深山,距离最近的村落开车也得20多分钟。东竹林寺专门给诊所配了一台小货车,用于往来寺院、上山采药,以及为百姓看急诊。
去年,安翁登巴随东竹林寺寺管会去拉萨进了一批成品藏药,2万多元药费,寺里出了一部分,县财政出了一部分。
与很多喇嘛一样,身着暗红色僧服的安翁登巴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时近中午,记者走进诊所时,安翁登巴刚刚空闲下来。
一大早,他就接诊了一名食物中毒的8岁男童和一位罹患胆囊炎多年的香格里拉县武警女干部。这位女病患是经人推荐到这里找他的,路费花了200多元,安翁登巴给她开的10天的药量总计花了44元。
又要接待病患,又要上山采药,安翁登巴忙不过来,就收了一个徒弟24岁的鲁茸太星,也是东竹林寺的喇嘛。“扎唐活佛把医术传给我,我必须把它传承下去,这是治病救人的大好事。”安翁登巴说。
藏医也讲究“望闻问切”,安翁登巴看病时,鲁茸太星就负责记录、秤药、包药。寺院每年给安翁登巴和鲁茸太星发放一定的工资。
据东竹林寺管理局局长泽仁培楚介绍,目前德钦县所有僧尼与广大农牧民一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政策规定比例享受门诊费用减免、住院费用补偿。全州范围内,新农合参合率达97%。
除了过年、采药配药,以及寺里有大的法事活动外,安翁登巴和鲁茸太星天天守在诊所。逢年节时,常常有附近村民给他们送来水果、牛奶和蔬菜。
随着诊所名气不断扩大,安翁登巴愈加感觉自己的医术需要精进。现在,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去拉萨的藏医院深造。“最好能在藏医院实习一段时间,掌握更多的临床经验。找我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有时会力不从心,不能因为医术的原因把善事做成坏事啊。”他说。
没有病人时,他们会诵读经书,研读藏医《四部医典》,有时也会看看电视解闷。安翁登巴喜欢体育,但诊所里的电视收不到体育频道。他还喜欢做木工活,擅长制作藏族传统乐器弦子。
去年年底,安翁登巴向寺里请假到国外参加法会,诊所留给徒弟鲁茸太星照料。他告诉记者,在国外的那些日子,天天惦记着诊所,吃不好、睡不好,没等签证到期就回来了。
“跟扎唐活佛学医的时候,他就经常告诫说,人要多做善事,给人看病就是善事。”安翁登巴说,他感觉必须尽快回来,看病做善事。
云南省宗教事务局局长熊胜祥介绍说,全省70%以上的寺院建有自己的卫生所。为了方便尼姑就诊,德钦县藏传佛教尼姑寺塔巴林寺的诊所还配有专用于妇科检查的诊具。
作者:端木来娣 李云路 杨跃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