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称“文史哲”贻害社会 媒体呼吁其注重言行
新华网哈尔滨6月29日电(记者高星)由于“文史哲贻害社会”等过激言论,微博名为“太蔟”的哈工大教授孙文俊一夜间成为网络热议的对象。
网友指责“教授借机炒作”
现年46岁的孙文俊教授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专业,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留学,并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2006年回国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任教,主教决策理论与方法、系统开发方法等课程。
24日,由于劝说朋友的女儿不要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未果,孙文俊教授在其名为“太蔟”的微博上说“一个文科傻妞就此诞生”,并称“我之所以不建议她学历史专业,是因为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
此言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成为各大微博和网站热词。许多网友认为“太蔟”言论过于偏激。此外,不少网友认为这位微博认证“科普作家”的教授有自我炒作之嫌。
孙文俊教授告诉记者,网络上对他的评论存在曲解和夸大,并表示:“我最初的那条微博是一种痛惜情绪的发泄,可以说我是先被刺疼了的人。互相刺疼一下也未必是坏事,因为大家都知道历史专业招生及就业不景气的现实,一味地摆出“尊重个人爱好与人生选择”的高姿态,把尚显稚嫩的孩子引诱进去不是个好办法。通过争论梳理一下这个现实背后的深层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和改进措施比如尊重一下就业市场,才是建设性的。”
公众人物更需注重言行
“太蔟”几条微博之所以引起热议,与孙文俊的“哈工大教授、科普作家”身份不无关系,网络转载、评论,也多以“哈工大教授”吸引眼球。那么为人师表、受人尊重的大学教授,在网络上发表类似言论究竟是否适宜?
微博网友“逆流沙”说:“没有任何的实际研究作为验证,对一个你根本不擅长的领域提出这样的观点,真的具有科学性吗?以偏激的语言攻击诋毁一个群体,这种行为本身就事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的一名学生认为,孙教授在管理学院任教,本身就是亦文亦理的专业,作为社会地位很高的教授、学者,发表这样的言论有些不负责任,除非他想借机炒作。“现在利用微博哗众取宠出名的人太多了。”这位同学说。
“没有"文史哲",理科也会迷失方向。许多科学家对自然科学问题认识到一定程度,他的哲学水平也非常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理科教授说,“对于这种内容低劣讨论,不要参与为好。”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师孙洋认为,在以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报纸”、“电视台”。“太蔟”有发表意见的自由,但作为公众人物,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文理兼容方为大势所趋
时值高考填报志愿之际,许多家长和考生也对这场网络上的“文理之辩”表示关注。就业前景自然是家长和考生选择专业时的重要参考系数。
有关专家指出,受高考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被人为分成“文科生”和“理科生”。由于接受的教育内容差别较大,对他们的知识构成甚至思维方式自然产生影响。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大学已经在取消相关专业对文理科考生的招收限制。
博客作者“闲散一石”认为:“教授的一则微博引起网友激烈争论,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多少年来,已经没有这样的争论了,尤其是对中国的教育而言。争论的表面是对文科、理科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文科与理科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问题。”
“单独具备科学素质而缺乏人文精神的人,对社会可能危害更大。”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王爱丽认为,在科学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正逐渐走向融合,许多新兴的学科和研究领域都是二者的结合,单独具备任何一方面素质的人都无法驾驭。
作者:高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