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未来5年公交出行比例要达到50%
2012年06月29日15: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过去5年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12公里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72公里
今后5年
轨道交通实现区域全覆盖
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比例力争达到50%
报告摘要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实现区域全覆盖,大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加强道路微循环系统和停车设施的建设管理,缓解城市拥堵。
精读报告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李先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治理北京交通拥堵的主导还是发展公共交通。这五年来,通过大力建设,可以说遏制了交通拥堵的恶化趋势。从设施、投资、路权、财政上都给予公共交通补贴,一年地铁50公里以上的建设速度全世界没有。在“十五”期间,公共交通投资占交通总投资的27%,“十一五”时已经占到50%以上,预计“十二五”可能会达到60%。
“轨道交通”也可以是市郊铁路
李先表示,“十二五”期间,治理交通拥堵首先要让大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形成梯队形的出行链条,让乘坐者乘坐公共交通全程都比较顺畅。报告中提到的“轨道交通区域全覆盖”也不一定都是地铁,远郊区县也可以是市郊铁路。比如出行距离在30公里以上的就不用乘坐间隔较小、站站停的地铁,而是选择从市郊大站快速进入城区的市郊铁路。到了城区再选择合适的位置与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线路接驳。
目前,北京的市郊铁路缺位比较多。昌平的一条线刚建完,其他的道路还在研究。
解决停车难题要用经济杠杆
李先说,现在停车位不够,但还有大量车位闲置。有些地方路边停满了车,但附近大楼的车位空着。“国外很多地方是用经济杠杆来调节停车问题,比如要开车进市中心,一天停车费可能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但我们还不能这样,要讲国情。解决这个问题,要促进单位停车位和附近居民停车共享,可以开发地下空间,号召社会和企业一起来解决停车问题。”
城市规划“至少到2030年”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告诉记者,北京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是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滞后和落后,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是治理交通拥堵和有效疏解人口的重要突破口。“我们的城市规划应该立足长远,至少到2030年。”
连玉明说,轨道交通只有形成网,才有效率。因此,我们需要下工夫解决轨道交通出口太少、换乘不方便、步行时间太长、商业设施不配套、地下环廊无法贯通等问题。应当以轨道交通枢纽建设为切入点,再造地下空间、地下新城。
北京样本
“睡城”苏醒靠的是交通+配套
望京,曾经是北京著名堵点之一。难进难出的交通“瓶颈”,缺商业缺产业缺配套,让这个容纳几十万人的地方成了“睡城”。
10年前住进望京花园东区的周先生无法忘记当初的拥堵,在市中心上班的他每天回家路上要走两三个小时。“当时望京只有4个出口与外界相连,在进出口堵车那就是家常便饭。”
“近五年,望京交通和配套真是一天天好起来。”周先生如数家珍:“环绕望京四周的出入口开了十几个,虽然望京里的人多了,车也翻倍了,但出入反而没有以前那么拥堵;各交通联络线和高架桥让望京与城区的连通很方便;公交线路有几十条,到CBD还开通了通勤车;两条地铁线开到了家门口。现在我回家用一个半小时,多一半的时间都是在三环以内耗去的。”
“家乐福、沃尔玛、宜家、欧尚……”周先生流利地背着家门口十几个大型商场超市的名字。“电影院有三四家,小区周边有三家医院和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上三五分钟就能看病。学校就更不用说了,教育资源十分丰富。”
曾经的“睡城”如今“苏醒”了,靠的是交通的提升和配套的发展,改善了区域功能。西门子、宝马、松下、三星等跨国企业相继进驻,望京又成为了许多大型国际化企业在中国的“总部基地”。望京不仅解决了居民的衣食住行,更吸引着“城”外的人。本报记者孙莹 (来源:北京晚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