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九“飞天”蛟龙“探海”彰显我国科技发展实力
新华网北京6月29日电(记者顾瑞珍 黄小希)29日上午10时03分,将中华民族飞天梦想带入一个全新阶段的神舟九号飞船,遨游太空303小时16分钟后,平安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草地上。
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浩瀚太空,再次镌刻下一个民族飞向太空的光荣与梦想。
就在两天前,成功下潜7062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自由徜徉。凭借这一深度,我国位列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榜首。
上天、入海,攀登科学高峰、探索深海奥秘,中国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短短20年,中国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规划是务实的,目标非常明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张柏楠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每一个载人飞船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并最终瞄准空间站。“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关键技术都是我们独立自主突破的。”
“三垂一远”发射模式、国际先进的基于IP技术的“永远在线的航天测控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13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神舟飞船……一系列“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让中华民族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上书写下壮美篇章。
将中华民族的新深度镌刻在深海7000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同样彰显着自主创新的光辉。这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全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完成。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也是由我国独立完成。
面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载人交会对接;基于自主研制高性能CPU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3000米深海钻井平台研制成功,使我国深海油气开发迈上新台阶;宽带移动通信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我国提出的4G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刻蚀机为代表的高端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大型高端制造装备有力支撑了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大型核电、能源等产业的发展;电动汽车技术开发及商业化示范应用取得重要成果……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示了我国自主创新的铿锵步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实现重大跨越。
“无论是载人航天还是载人深潜,都是重大科技工程,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这种高新技术是花再多钱也买不来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仁和表示,我国始终立足于自主创新,航天载人工程20年的发展历程和载人深潜技术的突破,都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太空漫漫,沧海茫茫。面对地球上日益拥挤的生存空间、日渐匮乏的资源能源,探索宇宙、开发海洋,不仅关乎人类的梦想,更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张柏楠眼中,“神舟”飞天,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发展所做的一大贡献,“是我们为子孙后代迈向太空赢得的一张"船票"”。
“"蛟龙"潜海,为认知海洋开创了新途径,为开发海洋提供了新支撑,为利用海洋聚集了人气,更为保卫海洋积累了软实力。”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方书甲直言。
除了上天入海,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捷报频传,实验快堆、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抢占未来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6年我国在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能源与环保等关键领域部署了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了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高新技术领域的每一次梦圆,都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的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近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卫星通讯导航、气象预报、防灾减灾、食品生产等领域。
“当第一颗卫星升空时,没人能预想到未来GPS定位系统能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张仁和说,“蛟龙”的语音通讯声像传输系统也已在青岛奥帆赛的水下通讯中得到运用。
科技实力的大幅提升,使我国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研究开发人员总规模、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率、发明专利授权量等跃居世界前列,超级水稻、超级计算等重大创新成果,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昭示出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
作者:顾瑞珍 黄小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