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自行车时尚成中国转型象征
【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6月30日文章】题:自行车成为中国转型的象征(作者雪莉·韦瑟霍尔德)
据地球政策研究所2008年一份报告称,在1995年至2005年间,“中国自行车数量下降了35%,从6.7亿辆减至4.35亿辆,而与此同时,私人汽车拥有量则增加一倍以上,从420万辆增至890万辆。一些城市的政府把交通事故和交通堵塞归咎于骑自行车的人,并关闭了自行车道。上海在2004年甚至禁止自行车进入市中心某些路段”。
但是从2011年起,或许是因为受到长期的交通拥堵以及美国驻华使领馆执意报告中国各地空气质量的触动,中国政府的交通政策已经出现了逆转,转而开始鼓励居民通过自行车共享计划重拾骑自行车的传统。
距上海不远的杭州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迄今为止已有6万辆,其目标是到2020年拥有17.5万辆。北京本月早些时候也启动了自己的公共自行车试点,并且在收到了大量批评之后,将从10月份起向非京籍人员包括外地民工、旅游者和外国居民提供自行车。
与此同时,尽管近来自行车在中国呈下降趋势,而且人们观念中的自行车过于实用化,以至于无法争取到类似西方城市中的那些特立独行的拥趸,但时尚的自行车文化似乎正在变得流行起来。在宁波、杭州、上海和北京,自行车手们参加的非正式赛事不断出现,有些城市的参赛人数多达600人。
考虑到自行车是一种西方的发明,而且骑自行车风气在近年的再度兴起发生在中国境外,形成自行车文化将会使中国有机会迎头赶上。哥本哈根的当代自行车文化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融入了主流,而且并不依靠故作清高和遮遮掩掩来维持其魅力。哥本哈根甚至成功制造了运货的三轮自行车,这种车曾是21世纪中国农民的象征。这非常酷。
要让骑自行车在中国变得很酷还需要时间,目前自行车爱好者的圈子还仅限于人数相对不多的赛车手、时尚人士以及偶尔出现的古怪外侨群体。不过,借用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的一句名言,“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有追求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古往今来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