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贫富差距:不平等源于公共政策假公济私
【英国《经济学家》网站6月21日文章】题:普通人
美国梦的内容是,人人都能从底层攀登到巅峰。这在政治上或许仍然属实,现任美国总统就是一个由外祖父母养大的肯尼亚移民之子。但就经济而言,这远远不像大多数美国人以为的那么确实可靠。在美国,社会流动不如在其他国家容易。例如,在出生时属于20%最低收入人群的丹麦人有四分之三在成年后脱离苦海。在通常被认为阶级分明的英国,十分之七的贫困儿童取得这个成就。但在美国的这个比例不到十分之六。
由贫致富的情况亦然。在美国,幼年处于20%底层群体的人成年后跻身20%顶层群体的现象远远不如在丹麦或英国普遍。总体上,美国的富人飞黄腾达而普通公民艰难度日。在过去30年里,劳动者工资未能与生产力同步提高。但美国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巨变的程度。在2011年的一项调查中,受访者普遍以为最富有的五分之一人口掌握着60%的财富,而不是实际上的85%。受访者的理想收入分配模式是让处于顶层的五分之一人口只拥有30%的财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施蒂格利茨一贯对自由资本主义持批评态度,他在自己针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抗议者的新书《不平等的代价:当今分裂的社会危及我们的未来》中探讨了这个问题。事实上,他认为这些人的口号“我们是那99%”回应了他2011年5月在《名利场》杂志上发表的文章“1%的人拥有、1%的人统治,1%的人享受”。
在施蒂格利茨看来,这种不平等是公共政策受制于一个假公济私的精英阶层的结果。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扭曲政治辩论,通过关税措施惠及富人,调整货币政策惠及银行。他指出,许多新富不是企业家,而是利用垄断权牟取利润的“寻租者”。
施蒂格利茨的观点代表了机敏、左倾的美国,他善于阐述自己的论点。他说,不妨想象一下,假如世界上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但资本不能自由流动,那会怎样?“各国会竞相吸引劳动者,它们会承诺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承诺压低对劳动者的征税。这样做的资金缺口将通过抬高对资本征税来弥合。”由此产生的社会将公平得多。
不过,施蒂格利茨的论述会受益于对历史和地理的更进一步认识。他指出,在1950年到1980年这段时间里,不平等现象大大减少。但那是一段非常时期。在大部分有记载的历史上,拥有土地的富裕阶层和其他人之间都存在巨大差距。洛克菲勒和卡内基之类的人比任何一个现代富豪都更有钱。施蒂格利茨还认为,楼市的盛衰也是在错误思想指导下的美国政策造成的,但西班牙和爱尔兰也有房地产泡沫而它们的社会要平等得多。
谈及不平等问题的解决办法,施蒂格利茨希望最高收入税率“大大超过”50%,实施有针对性的财政刺激措施,加大银行监管力度。在这一点上,或许他可以对平衡协调采取更开放的态度。控制银行举债、限制利率和给予破产更多保护都有可能在已经出现信贷紧缺之际减少银行放款。他承认2009年的财政刺激方案“考虑不周”,但心情愉快地指望着错综复杂的美国预算制订过程会在将来造就更完善的一揽子刺激措施。
不管他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施蒂格利茨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无疑是正确的。纵观发达世界,普通工人正饱受生活水准下降之苦,而银行家和公司老总们依然逍遥自在。这种截然对立必定会产生社会和政治影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