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喜斌
东五环旁的将台洼村,午后炙热,村庄里鲜有人走动,显得更加安静。
村东口写着“将台洼”的铁门,将村子与村外的喧闹隔开。
沿着村里的主干路向西不到百米,空地上有一栋蓝色的房屋,门窗紧锁的屋子里,水泵发出隆隆的响声。一位村民坐在阴凉处摇着扇子:“这里是村里自备井的水房,全村喝水全靠它。”
沿着马路继续向西,几乎每户村民家门前都接出一根水管,有的村民将它用厚厚的棉布包裹着,而更多的水管直接裸露在外面。一些水龙头已经无法完全闭合,形成长流水。水流入地沟,与生活废水一起被排走。
将台洼村旁的崔家村与平房村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这么多村庄家家门前接水管?村子对长流水的水管为何熟视无睹?那些散落在城中村的自备井又存在着怎样的监管问题?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自接水龙头
“关来关去麻烦嘛”
将台洼村位于东五环内,村外不远处,大片的楼房与村中的平房形成鲜明对比。
高温下,村里很少有村民走动。一位村民蹲在自家门前,随手打开了门前的水龙头,抓起他身旁的运动鞋,直接伸到水龙头下。一棵大树遮住了阳光,村民起身回屋取肥皂,水龙头却没有关闭,白花花的自来水直接流到了下水道中。“关来关去麻烦嘛,一会还得回来继续刷鞋呢。”
小张住在距离将台洼村不远的一个小区中,他的亲戚还住在村子里。在他的印象里,村中几乎家家都在门外接出了一根水龙头。“屋子里也有水龙头,但是村民家门口也都有一根,我亲戚家也是这样。因为这样洗个菜,淘个米,直接就将废水倒到排水沟或者是下水道里了,省得屋子里弄得哪儿都是水。”
在将台洼村路东的崔家村,走进村口,多根距离地面大约半米高的水管从屋子里探出,水管下面是一条有些发黑的排水沟。在一个胡同口,一根水管被木桩架起,水龙头正对着排水沟。在一位村民看来,这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这不家家都这样嘛,方便在屋外洗洗涮涮,不用来回倒水,直接就倒在这水沟里了。”
在与将台洼村和崔家村相邻的平房村,从屋子里接出来的水管并不常见,记者发现,很多村民在院子里另接出了水管,“我们村没有在外面的排水沟,水管接到家门口倒水也不方便。我们都是把水管接到院子里,把水直接排到下水道里。”
不需要缴费
“怕冻,索性一直开着”
距离将台洼村东口不足百米的一块空地上,树木是那里的主角,一栋蓝色的平房在树木中显得有些突兀。蓝色房屋的门窗都紧锁着,房屋中没有住户也没有工作人员,只有一根直径20厘米左右的水管和一台泵机,泵机发出隆隆的响声。
一位村民说,这里是将台洼村自备井的水房,整个村子里的用水都是通过泵机将水从地下抽出,再输送给每家每户,“全村的用水都靠它了。村民们一直使用村里的自备井,每家每户都是这样,水随便使用。”这位村民表示,村里曾经规定,常住的居民每月象征性地交几元钱的水费,但印象中并没有人来向他收取过这个费用。
一户村民在家门前的墙边砌了一个水池,上面接出了两根水管。在水池上贴着“非本院人员禁止用水”的字样,这样的做法在小张看来多此一举,“每家每户都这样,谁也没有必要来这里接水。因为村子里的水根本也不要钱。”
小张有时看到没有关严的水龙头,会走过去用力将它拧紧,“说是象征性地收点钱,但是从来都没有交过。就算每月交那几块钱的水费,对于村民来说又能算的了什么呢?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去年冬季的一天,小张开车从村东口进入,一直向西再向北。一路上小张看到,道路两旁的水龙头几乎都没有关闭,“白花花的水就这么流走了,太让人心疼了。村民要是把水龙头关闭了,水管就很有可能被冻住,再用的时候就很麻烦。索性,村民们就一直开着水龙头,反正水不要钱,不用白不用。”
一位王姓村民说,以前一到了冬天就打开长流水,“去年,我把它裹起来了,看着水白白流走,心里也挺不好受的。”他说,许多村民对节水没有意识,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因为不用交费,就出现了没有节制的用水,甚至浪费水。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